老字号:有一种内涵叫恒久于新


  东莞的老字号动员令其实早在今年5月份就发出了,不过,最近的消息给挖掘老字号的工作又扭紧了发条。东莞2010年第17次市长办公会议日前通过了《关于扶持“东莞老字号”企业发展实施细则的请示》。市长李毓全表示,加强挖掘、保护、培育和扶持东莞老字号企业,可以增强老字号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老字号除了享受《东莞市创建名牌奖励实施政策》外,《细则》还从多个方面提出对老字号企业予以扶持。比如,融资方面,政府将鼓励和引导有关金融机构对“东莞老字号”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给予支持,财政给予技改技创项目不超过三年贷款贴息,贴息额按企业上年度实际支付利息的70%给予资助,每年最高贴息不超过50万元。此外,东莞将鼓励和引导信用担保机构对老字号的发展给予担保方面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上市,优先享受市政府相关政策和扶持。

  政府给力老字号企业,给钱给物给政策,但东莞老字号不多,超过40年企业难找,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大名鼎鼎的明华也是出生于1972年,只有38年的历史,因年龄太小而进不了老字号的行列,像东莞人熟悉的“道滘粽子”、“道滘肉丸”、“大朗荔枝”、“厚街腊肠”名声显赫,却又缺少代表性企业。

  一家媒体干干脆脆地以“东莞民间老字号鲜有40载”为题来说事,然而,精明的商家却一直不放过拿老字号说事,商铺林立的东莞街头,不时会看到老字号的招牌,或真或假地诱惑着消费者的欲望。家有一老是个宝,老字号卖的是历史,卖的是传承,卖的是故事。

  老字号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是中国人眼中的智慧,这些都是商业偏好的噱头,老字号里有黄金,这是不争的事实。东莞此时推出老字号的政策,促其产业化,是在提醒东莞人注重城市的遗存,并善加利用,给力东莞的经济发展。

  老字号的财富是不可或取的稀缺资源,寻找老字号无论何其艰难,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与战略新兴产业构建了一个城市的一体两面,一个眺望历史,一个展望未来。就像同仁堂在告知北京故事一般,东莞也需要自己的商业故事。这不是一个面子工程,而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重视。

  东莞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没有提供成长的土壤和市场,这是今天东莞找老字号而难得的历史根源,也是东莞遗憾的开始。如果我们今天不保护好老字号,不发展老字号,未来,我们的子孙将会陷入我们今天的困境。

  当襄樊改名襄阳一事美梦成真时,一个网友惊呼“这是天上掉下的大礼包”。襄阳和襄樊,一个旧一个新,但襄阳的人文价值却数千倍于襄樊。襄阳,那是个三国争霸的地方,是诸葛高卧的地方,是关云长水淹七军的基地,襄阳牵涉着的是全中国的历史情怀和道德情操。

  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历史,现在东莞像在苹果树上摘桃子一般,舍时费力地寻找老字号,支持老字号,就如同地壳运动一般,想为后代珍藏历史富矿。

  这样的大视野是东莞工业化文明的结晶,东莞不是找不找得到老字号的问题,也不是要不要老字号的问题,东莞要考虑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发展老字号的问题。老字号的缺失和纤弱,让后代发展经济失去了一种本土资源的依靠,今天不扶持好老字号,后代就少一份东莞的回忆和东莞自豪,也少一份属于东莞的黄金矿、铜精矿。

  东莞老字号,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和传奇。这就注定了老字号离不开商业,但也少不了文化,所以,东莞老字号要姓东莞,更要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服务的独特性,其生命是不可能长久的。同仁堂不是一间药店而是一种中医理论和中医方术,全聚德也不是一群进了炉膛的鸭子,而是一种独有的口味和特殊的服务方式和品牌运作。老字号不是糊弄市场的手段,也不是城市的小摆饰,她的内涵叫恒久于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