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通过率不到一成 申报文本是最大障碍

全国各地申报的3500多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经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的仅占7.6%!近日,记者从全市非遗申报培训班上获悉,我国第三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中,出现了超低入选率,而原因竟然大部分出现在申报文本及申报材料的不合格上。

市文化馆馆长刘浩表示,这一信息是他从日前“中部省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培训班”上了解到的。由于入选率远远低于前两批国家级项目的申报,致使文化部非遗司专门举办此次培训班,请专家对各地非遗项目申报文本的撰写及申报录像、照片的拍摄进行面对面的培训。

除了文本等问题,目前非遗申报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社会上强调的“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促进非遗旅游开发”、“非遗产品产业化”等等,这些提法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主旨背道而驰,在申报文本上绝不能使用上述字眼或概念。非遗的典型特征是扎根于社区的活态文化的传承表现形式,因此,非遗项目的持有者主体属于社区或传承人及传承主体,其申报的“意愿”必须要由持有者主体或非遗组织来“确认”,非遗机构或非遗民间组织为社区、个人提供帮助、指导,政府起到保障作用。

据了解,合肥市举行非遗申报培训班,一方面是敦促各县区在完成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普查成果的档案归类整理、资料汇编等项工作,同时为下一步逐级申报非遗项目在文本制作和申报录像片制作方面更加规范、更加容易通过专家组的评审。

针对普遍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重项目、轻传承人”等现状,申报部门必须提高认识,理清思路,认识到申报本身就是保护,申报过程就是保护;同时真正做到将保护工作落实到申报主体“人”的身上。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