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故事 天福号

北京“非遗”传承故事之十二——老字号之“天福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天福号的门脸

成立故事

北京市天福号食品厂的前身是久负盛名的天福号肉铺。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原址在西单牌楼东北角。 据说,天福号的成立还有一段故事。乾隆三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领孙子来京谋生,与一山西客商合伙在西单牌楼东拐角处开了一家酱肉铺,经营酱肘子、酱肉和酱肚等。但店堂狭小,无名无号,所以一直不景气。不久,山西人撤股,由刘家独自经营。一天,刘凤翔到市场进货,见旧货摊上有一块旧匾,上书“天福号”三个颜体楷书,笔锋苍劲、有力。刘凤翔认为这字确有功底,并含有“上天赐福”之意,正好用作字号来招揽生意。于是他买下牌匾,回家稍加油饰,悬于自家小店门楣上,果然气派非凡,顿使小店生辉。从此一些文人墨客常停留在店前品评“天福号”三字的书法,顾客渐渐多起来。小店以此命名后,生意日渐兴隆。“天福”果然降临。 过去的熟肉铺都是夜间制作,白天出售。有一次,刘凤翔的后人刘抵明夜间守灶,不料睡着了,肘子煮过了火。不料刑部一位官员当场吃过后说,连声称好。刘抵明如法炮制,结果大受欢迎。此后,刘抵明就在这锅肘子制作过程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并在选料、加工上越来越严格,酱肘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慈禧太后尝过这酱肘子之后,也很欣赏,并赐给天福号一块进宫腰牌,规定每天定量送入宫中。从此,天福号的酱肘子就成为清王朝的贡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福号

“天福号”传人徒弟难寻

每逢立春,京城名店“天福号”窗口前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这一天,讲究吃的老北京家家户户都要吃烙饼卷肉,而最受大家青睐的就是这家以制作酱肘子闻名,具有272年历史的老店。“天福号”酱肘子有何特点?行内人的评价有16个字——瘦而不柴,肥而不腻,皮不回性,浓香醇厚。

“烙饼卷肘子”的传统吃法是什么?“用刚出锅的热烙饼,卷住几片肥瘦相间的肘子肉,再加点儿白菜芯,停一会儿等烙饼的热气捂化肘子肉的肥膘再吃。”说这话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福号”酱肘子技艺的第八代传人冯君堂。记者按照他的提示品尝,烙饼的面香,肘子肉的鲜软咸甜再加上白菜芯的爽口,咬一口真是回味无穷。再配上滚烫的小米粥,那真是一顿地道的京味儿美食。

在天福号272年的传承历史中,这道卤制肉食的手艺从第一代刘姓人手中传下,又从第六代开始改姓更张,“几易其手”后传到如今50岁的冯君堂这一代。接下去的第九代传人已经确定不是冯家亲属,“天福号”的异姓传承也将延续下去。

■为人:上手快肯吃苦为人实在

采访在顺义空港工业区的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内展览厅中,身为该厂总工程师的冯君堂一见到记者率先伸出双手,笑容满面,态度很是谦和。早就听说冯君堂为人谦虚谨慎,脾气极好,这也是他的师傅王守祥当年执意收他为徒的重要原因之一。

冯君堂幼年丧父,母亲体弱多病,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多年。少年时期的冯君堂很是好学,功课门门优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上初中二年级时,母亲彻底病倒在床,少年君堂一边读书,一边侍奉病母,一边还要想方设法赚钱贴补家用。在沉重的生活重担下,他无暇顾及学业,经常缺课。过去生活的艰辛他不愿再提,但念念不忘的是当年很是照顾自己的教语文的严老师。“我们老师对我特别好,他知道我们家的情况,所以常常照顾我,也不计较我经常不上课。下班时他经常去我们家帮忙,记得一次我母亲在家突发高烧,可是我当时在外边办事不知道,正好老师到我们家,赶紧借了辆平板车给我母亲拉到医院。等我回来时发现屋里怎么人没了?邻居告诉我我妈生病被我们老师送医院去了,我才知道。老师待我就像自己的孩子,在我心里他就像我父亲,直到现在我们都常常来往。一次电话里我说嗓子疼,结果第二天老师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想我了,然后和师娘一起上我们家给我送药来了。”

被冯君堂视为父亲的还有他的师傅王守祥。1978年,高中毕业的冯君堂分配工作来到了桂香村,那时的天福号和桂香村同属西城副食品公司。刚进车间的冯君堂被分配到生肉车间学剔肉,3天不到速度和技术就赶上了熟练工人,正好被路过的车间领导看到,惊讶地问旁边的老师傅:“这孩子是谁呀?来了多长时间?”冯君堂上手快、肯吃苦,为人实在又勤快的名声从此渐被人知。

1980年,天福号第七代传人王守祥需要一个徒弟帮忙,熟人老李给他推荐:“你就要桂香村的冯君堂,他脾气好,人又勤快。”

王守祥当时根本不认识“小冯子”,老李就指给他说:“就是那个大个子。”冯君堂当年1米80的大个儿,仪表堂堂。王师傅找到桂香村领导点名要冯君堂,可人家当时就拒绝了他:“要谁都行,就是小冯子不行,他是骨干,我们舍不得。”如此一来,王师傅更是坚定了要冯君堂的决心。几经周折,领导最后出面将小冯子调入天福号酱肘子车间,天福号第八代传人的传承之路从此开启。

■绝技:三十年总结看、闻、摸、尝四法

当年的食品加工车间条件简陋,几间普通平房,一口用木头和煤块做燃料的大柴锅就是基本工具。常年雾气腾腾的平房里,和对方说话看不见人,夏天把人能闷死,冬天则又冷又潮。一天下来胶鞋里能往外倒出汗水,衣服从上工起就一直汗塌在身上。“干我们这行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风湿病、关节疼什么的,女同志绝对受不了。”当年一起学手艺的人其实不只冯君堂一个人,但最后只剩下他一个。

老年间,手艺人讲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绝技从不轻易传人。冯君堂赶上了好时候,他学艺的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老师傅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看手艺看得紧。更主要的是,勤奋肯干的冯君堂对师傅是格外尊重,而且能吃亏让人,让每一个跟他相处的人都感到舒服。“怎么说呢,做人就是要能吃亏。上台领奖,出去旅游之类的好事我都让师傅去,脏活累活我自己留着干。人做事情一定要低调,吃点亏没什么不好。”其实冯君堂是家里的独子,在那个独生子女很少的年代,他本应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即使脾气自我、张扬些也完全可以理解。但生活的磨难让他过早的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为人处事就显得格外懂事和早熟。“我小时候脾气也大,但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吃过的苦也很多,脾气慢慢就磨下去了,这都是生活对我的影响。”

冯君堂为人处事能吃亏,干起工作来却是毫不含糊。天福号的酱肘子是一个绝技,经过七八个小时卤制出来的肘子出锅时肉既要软烂,形状又不能散,味道还要达到一种独特的境界。这个功夫不能光靠师傅教,自己悟是最为关键的一方面。通过30年的反复体会,冯君堂总结出了“看、闻、摸、尝”四种方法。“天福号酱肘子用到的香料我都可以告诉你,各个制作阶段你在旁边看着我也绝不拦着你。可你就是记下来整个流程,还是做不出来我这个味儿。”这绝不是大话,如今他带的徒弟不少,也曾在老百姓面前公开表演过制作酱肘子,却从未听说谁家偷学了他的手艺。面对记者强烈的好奇,冯师傅拣了几个过程进行讲解。“怎么保证肘子出锅形不散?首先在码锅的时候就要注意。个儿大的肘子放下边,个儿小的肘子放上边,这样才不会做到中间塌锅了。因为我们的肘子下锅的时候骨头全被抽出去了,就是一团肉,一旦塌锅,肯定没形。出锅的时候一手拿着钩子钩,一手拿着铲子托,将肘子一个一个的从锅里拣出来。另外,一锅肘子个儿有大有小,怎么保证在同样一锅料里用同样的时间做出同一个味来,这就是个人经验了,肘子的颜色、气味、味道、触感要用上看、闻、摸、尝四种方法,缺一不可。”

■发展:工作辛苦传承人难找

现如今,冯君堂仍然是天福号首屈一指的高级技工,总工程师,因为酱肘子做的好,他“肘子”的外号在京城食品界提起来是人人皆知。自从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接班人的任务也摆到了日程上来。不过一提起这个,不光是冯君堂自己,就是公司里的领导,也很是头疼。

冯君堂解释,想学酱肘子手艺,必须从工人干起。可现如今北京的孩子,尤其是上过大学有点知识的谁愿意在工厂里当工人?所以他现在带的徒弟都是外地农村来的孩子。这些孩子能吃苦,挣钱养家能在北京生存下去是第一目标,很实干。可要想当传承人,学会酱肘子绝技,光具备这些特点可不够。用冯君堂的话说:“一定要有为公司做奉献,以企业为家的那种精神。像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有这种思想,不怕苦不怕累,很少跟领导讲工资讲待遇,都是先把手里的活干好,再谈其他。比如过年过节大家三班倒,我们从来不问给多少加班费,而是想方设法把货备齐了。可现在的孩子,人家脑子里先想的我不愿意加班,加班费我也不爱要,我就想回家过年行不行。现在就是这样一个讲求经济利益的社会,时代变了,人们的想法跟着改变也正常。”

“再说我现在这些徒弟,如果要是想当传承人,跟我学没个10年以上的功夫是学不出来的,这就出现问题了。年轻人到了岁数就要成家,要养活家里人,没房子怎么行?可是他们现在的工资根本不可能买房。如果将来有了孩子还要接到北京来上学,可这些徒弟都是外地的没有北京户口,今后家人就业,子女入学都是大问题,你让人家怎么安心跟我学手艺?”冯君堂说,先头还有几个徒弟,学了三五年觉得自己手艺差不多,就被其他私企高薪挖走了。可过不了一两年,因为手艺不过关,要么公司倒闭,要么被辞退,几乎没有长久的。“这个手艺完全是靠几十年遇到的不同情况,逐渐积累起来的,不是说我把全套手艺教给你,你会了就完了。每天面对的原料都不一样,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情况,必须积累到十年以上,你才能说手里有准儿了,短短三五年根本不可能把这个手艺拿下。年轻人压力大心急我能理解,可这个手艺急不得。”其实冯君堂本人自从做肘子的声名远扬之后,这几十年陆续找上门来的人就没断过,高薪、房子、车子的诱惑始终围绕在身边。“怎么说呢,这些年也有过动摇,但我是天福号培养起来的,还是想在我们自己的企业干。再说我从小得到了社会的很多帮助,街道的、同学的、老师的、同事的,我心里也有点回报社会的想法。”

冯君堂今年五十岁了,只有一个女儿,在大学学动漫设计专业,对酱肘子技艺毫无兴趣,徒弟只能从工厂里的年轻人里选择。可是面对如今的现实情况,他对未来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心里还真没底。“慢慢来吧,总会有办法的,总不能让这个传了200多年的手艺后继无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福号酱肘子技艺第八代传人冯君堂在车间将猪肘子放入大锅内。

始创于清乾隆三年的“天福号”今年迎来270周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于乾隆三年创下天福号的牌子,酱肘子曾作为清王朝的供品。从第6代传人起,天福号开始通过“师传”方式选择新传人。

工人进入肘子加工车间之前,须将全身包得严严实实,几乎只有眼睛露在外面。例行消毒后,还要站在风淋下吹上1分钟,吹掉浮尘。6月25日,在位于顺义空港工业区的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内,记者目睹了酱肘子的制作过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福号酱肘子讲究瘦而不柴,肥而不腻,皮不回性,浓香醇厚

【选料】 个头重量有标准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这是天福号酱肘子广为流传的特点。第八代传人冯君堂认为,要确保做到这些特点,重要的就是选料、时间和火候。

之前的天福号酱肘子选用的是京东八县耷拉耳朵黑毛猪,而今则扩至四川、新疆等地。但并非所有猪都有资格入选:猪的个头大小要均匀,重量在130斤左右;肘子要在2.5-2.8公斤之间,太大太小都不行。

【制作】 全程七八小时

酱肘子制作过程则需要7-8小时的时间,太短了“不入味”。制作过程则涵盖10多道工序,并配以18种配料。在这过程中,要轮流用大火、中火、小火、微火分时段制作,对火候的把握直接决定酱肘子的质量。

随着家庭单元人口减少,天福号还开发出小分量包装的产品,适合一家2口或3口一次吃完。天福号的产品,也由当初的几种发展到70多种,每日销量达10吨。

【传人】 须掌握“绝世武功”

而冯君堂现在则在考虑传承人的问题,他认为必须慎重。在现有天福号的近10来名优秀技术工人中,要挑出最任劳任怨、最有忠诚度,同时还要最有悟性的那个:“这就好比少林绝学,哪怕你知道秘籍,没有良好的品性和出色的悟性,就无法学成绝世武功。”

而这个能够掌握“绝世武功”的人,将成为天福号酱肘子第九代传人。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