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海南保亭民俗文化旅游的最好名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黎族织锦

2010年,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获评“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被列入“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2008年,保亭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保亭,有1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保亭,有海南省惟一一个市县级的黎锦研究机构——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有海南省第一个实施的非遗保护法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海南省唯一一个民族风情4A级景区和第一个非遗保护基地——甘什岭槟榔谷海南原生态黎苗文化游览区。

保亭这个只有15.6万人口的中部山区民族市县,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掘方面硕果累累,成绩不俗。是什么让保亭人对非遗如此情有独钟?非遗又到底给保亭带来了什么?

“非遗”是保亭最好的名片

这个答案在保亭文体局副局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运新看来很简单,“保亭这几年经济发展,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对以非遗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重视,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润滑剂和推动剂作用。嬉水节就是很好的例子。”

保亭黎族苗族人民历来有舀水互泼的习俗,人们在泼水嬉戏中传递祝福,祈求风调雨顺。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民族文化,保亭将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定为七仙岭温泉嬉水节。而随着嬉水节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保亭渐渐为人们熟知,游客人数年年递增,2007年接待游客42万人次,2008年达到64万人次,2009年则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接待游客达到138万人次。就在这一年,以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了农业,成为保亭的主导产业。

为了全面挖掘整理黎族织锦工艺、弘扬黎锦文化,保亭县委、县政府于2005年启动了“文化修复保护工程”,成立了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投入资金设立课题开展研究工作。这是我省迄今为止惟一一家市县级的黎锦研究所。

陈运新说,2006年,保亭申报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项目,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黎族竹木器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009年《黎族文身》、《黎族民间故事》、《黎族藤竹编织技艺》、《黎族独木器具制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保亭作为一个把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的中部山区县,必须重视对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把它们融入到旅游中,保亭的旅游产业才会有自己的灵魂;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将鼓励更多人学习传统的技艺,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这是个良性循环。

民间参与和活态保护

在保亭,民间资本越来越成为非遗保护和挖掘的中坚力量。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槟榔谷。

开业几年来,槟榔谷投入3000多万元,挖掘开发了保亭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黎族纹身馆、牛文化馆、黎族陶艺馆等多项内容。景区还招收了12位纹脸、纹身老人到景区工作。现场展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从各层面展示了黎族苗族同胞生产、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让游客耳目一新,被人类社会学家吴泽霖教授誉为“海南岛的敦煌壁画”活化石,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使企业走出了一条特色文化旅游之路。

在保亭另一个以热带雨林为特点的4A级景区呀诺达,刚游览完雨林美景的外地游客还可以在休息之余欣赏纯正的黎族八音演奏。

保亭文化馆馆长、县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黄呈说,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决不是放在博物馆保存,而是要通过保护促进传承,在传承中得到保护。

新达达黎锦研究室负责人何月告诉记者,研究室成立几年来,从最初依靠政府资金扶持,到现在可以自给自足,一边进行生产,一边进行研究,工作室20来个人多数都是下岗女工,生产出的黎锦供不应求。黎族织锦电脑编排新技术等研究成果,更让传统黎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光彩。

非遗带来的观念冲击目前,保亭全县拥有黎族钻木取火传承人28个,黎族树皮布传承人30个,黎族纺织染绣传承人749个,黎族竹木器乐传承人25个,黎族妇女纹身23人,黎族八音165人,黎族民歌手64人。入选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项目传承人1名,黎族纺织染绣项目传承人1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树皮布项目传承人1名。

2008年12月25日,保亭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这在海南省也是首次。

黎族竹木器传承人黄照安,接过保亭县政府奖励的1万元奖金时激动不已,“没想到搞民间文化还能得到重奖!”

黄照安是海南黎族地区唯一身兼黎族乐器的收藏者、制作者、传承者和演奏者的人,今年51岁,呀诺达和槟榔谷两支八音乐队都是他指导的。

不久前,黄照安就将他改良或发明的四种黎族乐器——灼吧、鼻箫、椰呜和牛角弯申请了商标,并得到了国家商标局的认可。

无独有偶,保亭织锦能手黄玉萍也申请注册了黎锦“七仙人纹”商标,包括服饰、头巾、围裙、泳衣、背带等25类别,并且得到了国家商标局的受理。

尽管申请商标、专利的行为在保亭的非遗保护界还存在很大争议,如有的观点就认为这样只是保护了申请人的经济利益,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祖辈辈继承下来的,不应该由个人去申请专利和商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现象的出现也足以说明“非遗”给保亭人带来的观念冲击了。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