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遗】邵阳县:看布袋戏 在蓝印花布下享幸福时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邵阳蓝印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布袋戏

大公网湖南频道消息

【地理名片】

邵阳县位于湘西南丘陵地区,山多地少,人口密度大,是全国重点扶贫县,建县于西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新石器时代居住遗址、西汉的夫夷侯国古城遗址、衡宝战役遗址,时称“南方抗日军政大学”的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中国历史上“以诗咏史第一人”唐代大诗人胡曾、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等著名历史人物也诞生于此。

心灵手巧“布袋戏” 淳朴之美“蓝印花布”

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孕育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入选国家级名录项目的《邵阳布袋戏》和《邵阳蓝印花布》,不仅凸显了邵阳县浓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见证了邵阳人民的心灵手巧和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白仓高跷》、《扎故事》、《邵阳传统榨油术》、《铜锣制作技艺》、《竹编(斗笠)》、《棕编》、《纸扎》、《渔鼓》、《特色鸭掌制作技艺》等等这些具有独特保护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邵阳县劳动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人民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的体现。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科学、教育和艺术价值,更是发展地方经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建项目陈列室 构建产业运作体系

邵阳县委、县各级人民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从2007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外专项资金10万余元,预算内资金3万元,用于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申报和传承人生活补贴的发放,至2011年初止,县财政共支付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69.8万元,其中,用于传承人生活补贴和教学资助经费22万余元。

县文化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年终工作考核中,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票否决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文化局长担任保护中心主任,负责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文化馆长任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负责保护中心的日常工作。其次,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小组,充分发挥专家小组人员在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规划等方面的决策咨询作用,全面系统地收集分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和国内外发展动态,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和信息服务 。

2008年初,邵阳县建立了全市第一个带陈列和教学功能的国家级项目陈列室,征集包括布袋戏、蓝印花布在内的近100余件老物件,使国家级项目得到更好更全面的保护和传承。2009年5月,在境内白仓镇文化站设立了以白仓高跷为主的陈列室,2010年底,根据境内项目在各乡镇的分布和项目保护的群众基础等具体情况,已确定在九公桥镇设立木偶戏陈列室,在黄塘乡设立土法榨油术陈列室。

2010年,经过近两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邵阳县公布了第一批县级名录项目。

从2006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现在,邵阳县已有国家级项目两个(《邵阳布袋戏》《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省级项目两个(《白仓高跷》《邵阳蓝印花布》),市级项目四个(《白仓高跷》《扎故事》《邵阳土法榨油术》《邵阳根雕艺术》),县级项目十个(《铜锣制作技艺》、《竹编(斗笠)》、《棕编》、《纸扎》、《渔鼓》、《特色鸭掌制作技艺》)。

县委县政府鼓励、资助名录项目,积极参与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各项宣传活动、各类媒体的宣传推广活动。

2010年10月15日至10月18日,《邵阳蓝印花布》参加山东济南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被博览会组委会评为优秀项目铜奖和优秀传承人奖。2010年10月19日至2010年22日,《邵阳蓝印花布》参加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第四届工艺美术大赛展览活动,美术作者创作的“蓝色清真”、“花开富贵”和“年年有余”三件蓝印花布作品分别获得铜奖和优秀作品奖。

至2011年元月底止,“布袋戏” “蓝印花布”和“白仓高跷”共参加省级以上的大型活动十余次。如:“越策越开心”七周年、“金鹰记实—湖南故事”、“探索•发现”木偶戏、第六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山东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湖南省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北京“我们的节日——百名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等。建立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打造民族民间艺术的形象、活动和品牌,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2010年初,在主管领导的引导和推荐下,湖南日日恋茶油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项目的发挖掘整理工作,并出资5万元,建立项目陈列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运作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