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遗】邵阳蓝印花布:“衣被天下”不只是传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邵阳蓝印花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邵阳蓝印花布

【项目介绍】

邵阳蓝印花布又称豆浆布,是一种用石灰豆浆防染花靛蓝色的双色布,它源自远古时代苗族、瑶族人的“阑干斑布”和“蜡缬”。据《邵阳县志》、《宝庆府志》记载:唐贞观时期,邵阳境内棉纺织业兴起,邵阳人在苗、瑶腊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防染的印染法,至明清两朝,邵阳已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染印、销售中心。邵阳亦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

邵阳蓝印花布图案内涵丰富,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擅用象征、比喻、谐音和特定符号,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不同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传统风俗和审美情趣。

邵阳蓝印花布用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了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蓝白艺术世界,它集普遍的实用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于一体,尽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淳朴的自然之美,是我国传统印染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用石灰豆浆防染印花靛蓝色的双色布

据史料记载:唐代,邵阳各地引种棉花,棉纺织布业兴起,邵阳人在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的防染法。所以邵阳人称这种防染的布为豆浆布。

蓝印花布是最富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它是一种用石灰豆浆防染印花靛蓝色的双色布。图案内涵丰富,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擅用象征、比喻、谐音和特定符号,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了不同时期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传统风俗和审美情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乡下和城郊的民间居室里,几乎处处可见用土布染成的蓝印花布床单、门帘和桌布,还可以看到妇女身着蓝印花布围裙和罩衫,清新淡雅、质朴无华。随着岁月的变迁,现代染织工业的发达,蓝印花布渐渐被淹没在五光十色的化纤“洋”布的海洋之中,成为稀罕物儿。

集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邵阳蓝印花布是一种集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分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属镂空印花,具有染而不褪,耐洗耐晒,纹样图案愈洗愈明的特点。其工艺流程是:先用厚实的油纸雕刻出所需要的图案花版,然后把花版压在布料上,在花版的镂空处刷上一种用石灰和豆浆调和的防染浆。待晾干后将布料投入蓝靛染缸中加染,染后再晾干。

邵阳蓝印花布不但实用,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蓝印花布所选用的纹样素材往往含有某种吉祥的意义,其图案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最具代表性的有:《凤凰牡丹》、《狮子绣球》、《金鱼戏莲》、《吉庆有余》、《凤鹿》、《鸳鸯戏水》、《蝶戏牡丹》等。其内涵主要受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多民族文化的痕迹,擅用象征、比喻、谐音等手段,尽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淳朴的自然之美。学者左汉中回忆说:小时候看到妇女身着蓝印花布围裙和罩衫,清新淡雅,质朴无华。染布作坊里,光着脊梁的伙计在大石滚上踩布,小沟里流出蓝幽幽的水,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2010年7月23日至7月27日,《邵阳蓝印花布》亮相上海第41届世界博览会。

让“衣被天下”的盛景再现

从民国后期起,由于被机制洋布和现代印染花布所取代,邵阳蓝印花布逐渐从现代生活中淡出。解放初,仅邵阳县城就有8家大印染作坊、30多家中小染坊,但到1986年,最后一家蓝印花布印染厂在邵阳县五丰铺镇倒闭了。“衣被天下”的邵阳蓝印花布已濒临灭绝,现在存世的老艺人屈指可数。

近年来,邵阳蓝印花布保护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鼓励传承人积极从事受徒教学活动,真实记录和保存传承人的工艺流程,积极组织项目传承人参加名类展示展演和项目推广活动,并征集蓝印花布老物件,修复和开发蓝印花布印板。

2007年以来,由地方财政资助,为每个从事蓝印花布传承教学活动的老艺人及学徒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提高老艺人和学徒的积极性,并对在传承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至2010年底止,两个省级传承人共授徒6人,为蓝印花布的有效传承提供了坚实基础。

华声在线记者 文杰 整理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