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评选】龚迎春:与保靖县民族文化的不解之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保靖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龚迎春

2002年底,而立之年的龚迎春同志当选为保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根据县政府分工,她分管教育、卫生、计生、科技、文化、体育、广电、合管、红十字会、对口支援和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协、科协、文联等工作,从此,她便与文化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9年来,她满腔热情,不辞辛劳,深入调研,特别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远见卓识、事迹突出、故事感人,为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2006年,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评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她个人也曾多次获得表彰,功不可没。

非遗列入“十二五”规划

在她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协调下,全县“非遗”保护工作摆上了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了保靖县“十二五”发展规划。首先让全县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在她的努力争取下,保靖县从2004年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把做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作为发展保靖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列入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进一步加快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克服县级财政困难,把民保工作经费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非遗”保护工作专项资金15万元,保障“非遗”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其次是组建工作机构。在她的积极汇报下,保靖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民保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4名、委员16名,专家委员会成员均为保靖县民间文艺、文化、文物等领域的权威知名人士担任,并由县政府发放了聘书;挂牌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核定编制3名,人员安排到位,配置了相应办公设施设备,改善了办公条件。同时,各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分管领导主抓,文化站辅导员具体抓的“非遗”保护工作格局。

形成非遗保护大格局

在她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指导下,保靖县“非遗”保护工作氛围日益深入人心,“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社会化大格局逐步形成。首先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自《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等文件下发后,在她的亲自组织下,全县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了全民尊重、热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通过召开“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举办专门培训班等方式,认真组织县级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真学习“非遗”保护工作相关法律、条例和文件,重点对如何做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认定与传承、管理与利用等规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分析,用以指导普查、挖掘、收集和整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坚持以“国家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非遗”保护知识,全面展示近年来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积极推介全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几年来,全县先后组织召开宣传报告会3次,举办学习培训班4次,开辟宣传专栏5期,在《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日报》、《团结报》、湖南经视、县有线电视台、湘西网、县政府门户网等新闻媒体刊播50余期(次),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7次,制作横幅、展板等宣传标语450余条(块),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二是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在她的大力争取下,进一步加大了对“非遗”保护工作表彰奖励力度,先后对8个先进单位、20个先进个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给予了表彰奖励,授予了“非遗”保护工作成就奖和文学艺术成就奖。特别是在2010年3月全县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工作会议上,对国家和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表彰奖励,累计发放12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助金,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鼓舞和物质奖励,营造了良好的“非遗”保护工作氛围。

非遗文化走上国内外舞台

在她的艰辛努力和积极争取下,全县“非遗”保护工作卓有成效,《苗画》等一些优秀“非遗”项目逐步走上了国内外舞台。她先是抓好普查挖掘。从2005年起,开展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掌握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数:全县共有民族语言2种,民间文学215个,民间音乐29个,民间舞蹈10种,传统戏剧8种,曲艺3种,民间美术9种,传统体育游戏与竞技41种,民间手工技艺35种,民间知识2种,岁时节令28种,消费习俗28种,生产商贸习俗28种,人生礼俗34种,民间信仰28种,传统医药3种。其次是抓好收集整理。全县先后整理普查项目共18大类503种,收集各类文献和史料215册(本),形成普查照片2万余张,普查光碟500余张,录音资料3000分钟,录像资料6万分钟,文字资料200万字,收集实物400余件,形成乡镇普查文本资料32本,县级普查文本资料11本,出版成果书籍6本;另外,《保靖揽珍》和《土家语实录》即将出版,《保靖民俗志》目前正在抓紧组织撰写。三是抓好申报命名。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有59个项目进行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酉水船工号子》等8个项目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椎牛祭》等16个项目已成功申报为省级名录,《黄金古茶制作技艺》等35个项目已成功申报为州级名录;全县现有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6人,州级传承人19人。四是抓好传承创新。她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全县先后编辑出版了《美丽的酉水河》、《保靖,我可爱的家乡》、《碗米坡风物》等乡土教材,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打溜子等原生态民族文化进入了学校、课堂,扩大了影响。同时,坚持每年举办“吕洞山苗族原生态文化艺术节”、“首八峒中华土家族八部大王故里祭祀大典”等大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推动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五是抓好推广交流。国家级名录项目《苗族鼓舞》曾先后赴哈尔滨、北京等8个省市参加演出,先后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鼓文化节和首届中国“龙船调”艺术节、湘西州成立50周年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国家级名录项目《酉水船工号子》于2006年9月参加了在浙江象山举行的“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并荣获三等奖,于今年1月登上了湖南电视台《百姓春晚》舞台,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省级名录项目《土家族铜铃舞》于2010年3月应邀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同年7月应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湖南活动周”文艺展演活动,同年9月将应邀参加了湖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演出,同年11月应邀参加了湖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演出。同时,2010年10月,建立了碗米坡镇“土家族摆手舞”和葫芦镇“苗族鼓舞”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清水坪镇文化站组建了“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和民间艺术培训中心”,将摆手舞、打溜子、苗族鼓舞等民族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坚持每年召开全县乡镇文化站辅导员业务培训班,切实把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纳入乡镇文化站工作范畴和绩效考核管理。

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9年来,龚迎春同志勤政敬业,甘于奉献,始终坚持把“非遗”保护工作作为自己分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抓实,并坚持把“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为衡量个人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准抓出成效。在今后工作中,她坚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保靖“非遗”保护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保靖2000年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遗产注定会永放光芒!

 

【大公网湖南频道记者 吴超群 整理】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