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遗评选】田明:引领《土家织锦》十八个“第一”


【人物名片】
田明,又名田绍傑,1948年出生,男,土家族,湖南湘西人。吉首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已退休。民族文化学者,美术家。现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织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湘西州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吉首大学美术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兼职教授(研究员),湘西州及吉首市政府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湘西州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等。
促“土家织锦”入选首批国家级项目
田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涉足研究湘西民族文化,2001年开始以土家织锦为主体系统展开田野调查,先后拟写了数十万字的研究手稿,至2004年底已初步打印成样。但这些事都鲜为人知,他认为:调查研究湘西的民族文化,抢救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2005年湘西州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有土家织锦。经朋友的推荐和邀约,他中途意外地参加了土家织锦项目申报组,但当时并不是湘西州“民保”专家组成员,只是帮忙的人。经过实践的需要,他被破例改定为项目申报组副组长,负责学术和文本执笔人。他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由于有自己原先对土家织锦的研究基础,又进行了再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很快申报文本第一稿出来了。但是他没有参加过项目申报的前期培训学习,只是凭个人的理解和他人示意进行。所以项目定位不准,将“手工技艺”定为了“民间美术”,只得全盘推翻重写。他夜以继日,经过再调查研究,之后接连就是第二稿、第三稿……,至改写了第六稿才算基本通过。申报工作十分艰难,由于工作非常认真,由他执笔的《湘西土家族织锦工艺》(后被国家改为《土家族织锦手工技艺》)的申报材料受到湖南省有关领导和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据说还被定为湖南省申报材料的样板材料之一,让全省各地市参考。并且土家织锦在第一批国家级申报项目中顺利入选。因此,2007年和2008年湘西州和吉首市人民政府先后聘请田明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为土家织锦树碑立传
2006年田明根据原研究及后申报项目的调查为基础,重新对土家织锦文化进行全面整合,先后六易其书稿,最后一次几乎是全盘打乱重来。2008年他的《土家织锦》专著基本成型,28万余字,2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开始他准备与湘西州相关部门合作出版,相关部门将该专著的第三稿请湖南省有关“专家”“把关审定”,结果出人意外,该专家(个人)书面提出五条意见,“枪毙”了《土家织锦》书稿,对全书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也基本否定。由此,湘西州相关部门不再合作,《土家织锦》的出版陷入尴尬的僵局。
田明坚定要为土家织锦树碑立传,他没有气馁。自费三次上北京,找有关专家请教,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著作,同时自己积极筹措出版经费。他的《土家织锦》专著得到了国家第一流专家黄能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首席著名的服饰织绣研究专家)、王海霞(原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的高度评价和支持,并主动提出要为其著作撰写前言。同时在州、市有关领导及州、市文化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加上自己的积蓄,筹措了近十万元由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
推介“苗锦芭排”项目 获邀进行学术讲座
与此同时,田明还主持并执笔了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织锦芭排手工技艺》,挖掘出早前已被专家们定位消失的苗锦芭排,并在他的积极工作和呼吁下,亲自与芭排唯一的传承人张显兰老人一起想办法抢救和保护,将万分临危的苗锦芭排起死回生。虽然苗锦芭排仍一直没有被某些领导和专家认可,但他始终坚持如一,在国家级大小学术会议或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文章进行宣传介绍。如《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湘西芭排和西兰卡普》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0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引起轰动,多家国家重点杂志争相发表。田明被指定为大会“造型艺术组”主要主持人和学术点评人。华裔著名的艺术人类学家、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周星教授听了田明的学术发言后评价到:“湘西芭排很不错,不管别人说什么,你(田明)才是真正的专家”。到目前为止,在湘西民间真正亲眼看到苗锦芭排织造全过程,且在认真研究的专家全国仅田明一人。
正因为田明在湘西民族织锦方面研究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和卓越贡献,已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仅2010年中的活动就有:4月25日,受湖北省“民保”中心等邀请,参加“湖北省首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丘论坛”,就土家织锦的文化生态作了专题讲座。湖北省21所高校的60多位专家教授出席了论坛。7月3日,受湖南师大工学院的邀请,为该校硕士研究生一行辅导毕业课题,讲座有关湘西织锦的民族文化。7月20日,受深圳大学的邀请,与黄淑蕙博士带队的台湾玄奘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来湘西考察的9位专家教授行学术交流,专题讲座湘西民族文化。7月28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为来自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及广西博物馆、香港科技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美国巴德学院、美国加州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授和学员30余人关于湘西织锦文化的学术讲座。
此外,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湖北民族学院、长阳清江画院等院校和机构也纷纷在土家织锦方面与田明已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国际加拿大亚洲文化中心也邀请田明2012年春前往进行以土家织锦为代表的湘西文化艺术交流。
【大公网湖南频道记者吴超群 整理】
【相关链接】 《土家织锦》专著中的十八个“第一”
1、第一部系统研究土家织锦的学术专著。
2、第一次对土家织锦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土家织锦包含西兰卡普和土家花带两部分。西兰卡普有“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及“斜纹数纱花彩色系列”。土家花带有“永顺样”和“清水样”两种不同风格。
3、第一次系统论证:兰(蘭)干细布是土家织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4、第一次系统介绍和论证:苗族织锦“芭排”,芭排是西兰卡普的同根姊妹。
5、第一次系统提出和展示:土家织锦源流发展示意图。
6、第一次系统提出和论证: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和其发展也是土家地区社会发展历程的缩影。这一过程正好应证了土家民族从原始走向现代,融合多部族聚集发展成为单一民族的经历。同时也是酉水两岸土家社区生产力发展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土家族在各个阶段的历史文明。
7 、第一次系统提出和论证:土家织锦、土家语言、土家民俗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土家族最显著的标志,这三者唇齿相依,影响着整个土家社区。
8 、第一次系统提出和论证:西兰卡普从布成为“锦”,“数纱”(挑花)是织造技艺的核心,将织布与“数纱”(挑花)相结合,“起花”原理仍然是数纱引纬。
9 、第一次系统提出和论证:古溪州中部(现永顺一带)是土家织锦历史上的主要发源地,后成熟发展于龙山的捞车河流域。
10 、第一次挖掘和介绍:西兰卡普制作中的民间“抠斜”技艺。
11 、第一次系统详细的介绍: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和土家花带)制作中的民间染色及原材料、织造工艺过程。
12 、第一次系统提出和论证:土家织锦的“五方正色”观及“大五色”观。
13 、第一次系统提出和论证:“台台花”盖裙三方围锦而一边留空,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民俗意义。
14 、第一次系统提出:“台台花”与“双百梅”的异同,“双百梅”不是“台台花”。
15 、第一次提出和论证:四十八勾是远古先祖的“图腾”崇拜,是一个被高度几何化的蛙纹图案。
16 、第一次系统梳理和介绍:土家织锦工艺的主要传承谱系。并对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位中国织锦工艺大师、14位第一届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进行集中系统介绍。
17 、第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提出和论证:土家织锦应该在“动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以及“传统的复兴及现代产业化方向”。
18 、第一次系统梳理和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家织锦大事记。
责任编辑:八寶钿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