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遗评选】向渊泉:保护弘扬土家族毛古斯文化

【人物名片】

向渊泉,永顺人,土家族,老文物工作者,现年74岁。多年来,凭着对非物质文化的热爱,奉献了必生的心血,撰写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抢救了上千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为永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杰出贡献。

土家族毛古斯文化

毛古斯是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些人视毛古斯为粗野文化而面临传承困境,他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者,主动建议县文化馆培训干部上大坝乡双凤村、猫儿山调查学习土家族毛古斯舞和摆手舞,让毛古斯和摆手舞得到抢救和保护。

凭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在工作期间,他撰写了《毛古斯是土家族古文化的活化石》。该文发表在湖北省民族学院《土家族研究》上,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扩大了毛古斯的影响,正是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毛古斯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今乐见土家族毛古斯舞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原始古舞,在上世纪60年代,受政治思潮影响,认为不能为阶级斗争服务而退出文艺舞台。70年代,文艺开始复兴,他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辅导培训,重点学习摆手舞,摆手舞得以推广。80年代后期,永顺旅游开始兴起,他找到当时的县长彭对喜,建议举办千人大摆手,活动引来了省、州媒体记者的关注,特别是在不二门博物馆与芙蓉镇民俗风光馆,重点表演了土家族摆手舞,让众多游人大饱眼福。香港《天天新闻》这样报导:“湘西王村有一座民俗风光馆,讲解员身穿民族彩服,唱土家语歌,跳土家族摆手舞,美极了!”,先后接待了30多个国家的外宾和数以万计的游人。

为了扩大土家族摆手舞的影响,他又撰写了《摆手舞起源》一文,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后又在湖南省《民族论坛》上转载。摆手舞进博物馆,开创了全国先例,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全省文化工作现场会决定在永顺召开,把永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向深入,永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赢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族织锦又名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古老的编织工艺。在解放后由机织布上市,织锦退出市场。为复活保存这一工艺,他组织20多位文化干部下乡征集土家织锦,十字挑花等民族工艺品,光土家织锦就征集得100多件,获得80多种花型,后又请向珍翠老人来博物馆传艺,办起了永顺县第一座土家族织锦作坊,土家织锦在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畅销,并销售到欧、美及法国的达乌拉斯,当年法国文化部的一位女部长在湖南省文化厅长谢作孚的陪同下,参观不二门博物馆,博物馆把土家织锦作为礼品馈赠,法国女部长对土家织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当年不二门博物馆作坊有工人50多名,他们既是织锦、蜡染的生产者,又是土家族毛古斯舞、摆手舞、哭嫁歌、打溜子的表演人员,现在都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中坚力量。向渊泉凭着对文化的感悟,撰写论文《土家织锦制作与用图色漫议》,发表在湖北省民族学院《土家族研究》上,为土家织锦保护技艺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土家族婚俗文化

土家婚俗是以歌为媒,嫁前哭嫁,迎娶打溜子。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在塔卧抢救了一顶古花轿,他抢救了数10件婚礼实物,现都陈列在芙蓉镇民俗风光馆,生动地再现土家婚俗的全过程。他还倡导在芙蓉镇民俗风光馆,为游客表演土家情歌、哭嫁、打镏子,扩大非物质文化的影响。解放日报记者在观看了民俗表演之后,撰写了《三个姑娘一台戏》,该文与图片发表在上海《解放日报》及《无锡工人日报》,引来了数以万计的江苏、上海游人,为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了影响,也为景区赢得了效益。

他退休后,多次和县民族事务局上双凤村组织演出,组织过赶年。帮助修建古村寨门,并撰写两幅对联,其中一幅为“毛古斯摆手舞跳乐四海;打溜子哭嫁歌响遍五洲”。

抢救傩文化

土家族文化有旱龙船、土地戏,解放后错误视这一文化为乞讨技艺而消失,他听到石堤镇要烧毁的旱龙船、傩神像与法具的信息,及时赶去,制止了这一行为,并花钱把这些实物买了下来,抢救这些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后陈列在民俗博物馆,同时也带动了民间土地戏、旱龙船的复兴,并得到了有效传承。

保护梯玛神歌

土家梯玛是一古巫文化,解放后被视为封建迷信,永顺芙蓉镇的梯玛传人向云淼,他的法衣、法具遭没收而烧毁,不敢再从事梯玛职业。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努力为梯玛解套,说服广大干部群众,准许梯玛开展活动,为保护这一文化,他为梯玛重新制作法衣、法具,多次推荐他上场表演。为宣传梯玛文化,撰写了一篇《梯玛神歌与九歌辨源》,该文入选《神秘的湘西傩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他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他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把更多的精力奉献给非物质遗产保护,他发挥了自己的余热,并将为之奉献终身。

【大公网湖南频道记者吴超群 整理】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