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评选】昆剧: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昆剧剧照

昆剧源出江苏昆山,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它与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种。昆曲剧目丰富多彩,文辞华丽典雅,曲调清逸婉转,表演细腻优美、载歌载舞,武功技艺卓绝,富于诗的意蕴、画的风采,融诗、乐、歌、舞于一体,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的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独具特色的湘昆文化

昆曲约在明万历年间传入湖南。经长期演变发展,昆曲与当地风俗民情、民歌相结合,且受地方戏曲影响,变吴歟为楚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昆文化。湘昆与北昆、苏昆同源,而声调各异。昆曲在湖南因为艺人和班主多出自桂阳,在桂阳扎根最深,故又称桂阳昆班。1956年12月30日由《新湖南报》首次报道了桂阳、嘉禾发掘湘昆,刊载了梅兰芳在湖南戏曲艺术座谈会上呼吁发掘湘昆的发言,由此湘昆因为有了一位戏剧大师的定名,从此享誉湖湘。1961年《湖南戏剧》发表田汉在京接见湘昆小演员的谈话,称赞桂阳、嘉禾发掘的湘昆古老剧种“真是山窝里飞出个金凤凰”。

地方色彩浓郁

湘昆的演出本比起传奇文学多有删节,但有些折子戏在宾白上有所增添,产生了富有情趣的戏剧效果。演出参用弹 腔白口,付、丑不再作吴语,一律用地方语。湘昆曲调高亢质朴,较少运用装饰音。唱腔广泛吸收湘南民歌小调和叫卖声,地方色彩浓郁。伴奏乐器至今还保留有明代相传的“怀鼓”。锣鼓与祁剧相通,既有古朴之风,又有山野味。表演艺术优美细腻中显出粗旷豪放的风格,这与湘昆常在农村演出有直接关系。且善于吸收地方戏曲、民间舞蹈的成分,并结合当地民情习俗,使得表演更具地方特点,富于生活气息。流传广泛,群众基础深厚。即使在湖南的乡间僻野(如与湖北交界的湘西北山区,当时为土司苗族聚居区),仍有痴迷昆曲的父子,见于清代《容美纪游》。建国后成立湖南省昆剧团,常演于戏台剧院、街巷市井、乡野田畴,为群众所喜爱。并改编课本剧在校园演出,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昆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万历年间昆曲流传至湖南,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昆腔承袭古老而营养富集的南戏而来,后经著名音乐家魏良辅搜集并吸收各地民间音乐加以改良。昆曲在进入湖南以后不断演变发展,经过了充分的地方化和本土化过程。传入湖南后,与楚地民俗、地方音乐及民间戏曲,长期杂糅并蓄,经过湖南人的“二度创作”,吸收了最丰富的文化养分,同时对其他地方戏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湖南的主要地方剧种仍保留有昆腔剧目。湘昆的地方化及其持久的生命力与祁剧、湘剧、辰河戏等地方戏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为挖掘、抢救、继承和发展湘昆艺术而组建了昆剧专业表演艺术团体湖南省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也因此成为了保留和延续湘昆文化火种的唯一专业实体,为全国七大昆剧院团之一,是中南六省及西南华南唯一的专业昆剧艺术表演团体。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文化艺术人才交流中心认定为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

大公网湖南频道侯润滋 整理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