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遗】钟自奇:用烟花向世界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人

【背景资料】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第一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浏阳花炮与中国古老的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传统节日中,人们无不放鞭炮烟花以志喜庆。举行各种祭祀庆典时,也须燃放花炮。浏阳花炮生产原是传统技艺,全靠手工制作,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

提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开幕式上“大脚印”所串联起来的一系列对于这场体育盛会的种种褒奖。人们在惊叹焰火表演巧夺天工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魅力。此后,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完美亮相,又顺理成章地折射出中国形象的进一步展现。作为这些活动的烟花燃放总指挥钟自奇告诉记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制造奇迹,为中国“长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钟自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中国古老民俗与花炮的不解之缘

浏阳民间,在唐代不仅发明了火药,而且发明了花炮。《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花炮生产要素为声、光、色、香。《曹雪芹》一书第十三章称,雍正元年(1723年)浏阳鞭炮已成为京城闹元宵的“名花名香”。清乾隆年间,浏阳成为湖南爆竹制造中心,至嘉庆初年,东南西乡操此者30余万人,来自广东、山西、江浙等地各帮客商亦有贩运销售者,至光绪年间,已销往香港、澳门、南洋诸国,遂成全国名牌。

中国的鞭炮烟花,特别是浏阳花炮,为何发明古老而又长盛不衰,延续至今一千多年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中国古老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新年、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古老节日,人们无不放鞭炮烟花以志喜庆。

鞭炮烟花又与中国的古代礼仪制度息息相关。传统的礼有所谓“三礼”和“五礼”,“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五礼”指“吉、嘉、宾、军、凶”。人们举行各种祭祀庆典须放花炮。代代相传,相染成习的民俗中,如燕尔新婚,生子添丁,高堂祝寿,华厦落成,乔迁新寓,破土奠基,生意开张,亡者礼葬等无不燃放花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以经贸特色出现的有酒节、丝绸节、花炮节、风筝节等,花炮便成了上述节日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花炮技艺需要更好的传承

钟自奇,浏阳市东信烟花集团董事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花项目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前总统布什等各国政要用“精美绝伦”形容了浏阳烟花的表演。花炮作为一种民族技艺的体现,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基础;而浏阳素有“花炮之乡”的美誉,目前总共有1400多家从事着与花炮产业相关的企业,花炮产业也直接成为浏阳市的支柱性经济。钟自奇作为湖南省在此项目上的非遗国家级传承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界授予他的奖章。然而,年近花甲的他对此已淡然:“花炮产业需要更好的发展,花炮技艺需要更好的传承,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申遗成功对浏阳花炮来说是个福音,不仅在于浏阳花炮因此可能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更多支持,而是获得了一次对数百年来浏阳花炮技艺及哈行业变革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的机会。“现在无论是在浏阳,还是在其它地区,花炮的生产和经营都是散兵作战的状况。”钟自奇说,这样的状况既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使得一些不正规的产品对人们的生活存在的潜在威胁。以至于国内仍有许多学者和人大代表依然坚持要“取缔烟花”。对于来自各方的说法,从事了烟花行业30多年的钟自奇坦言:“这些我都能理解!但是,我坚持认为烟花功大于过,大家应该看到的是烟花文化,而不仅仅只是烟花。”

2010年4月22日,钟自奇携东信集团与一家名为熊猫烟花的上市公司“联姻”,两大行业巨头的合作被业内称为“中国烟花行业并购第一案”。“我在通过我的努力,使这个行业能更加规范。”据介绍,由东信集团自主研发的“格信点火器”宣布研制成功,多项指标成为“世界第一”,其中焰火与音乐的同步精准度大大高于其它国家的水平。

烟花传承 政府应更“给力”

聊到兴起,钟自奇给记者介绍了他的憧憬。“我打算自己出资在浏阳建立花炮主题公园和研究所”,他说,要进一步提升花炮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我们就需要在文化上多下工夫。“只有将行业规范、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烟花文化的打造都列入未来的规划中,才能从长远的角度拉动烟花的文化经济。”

只完成了小学学业的钟自奇用“执拗”来形容自己,他坚持要让所有说烟花“不好”的人相信烟花既然是祖先们留下文化的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然而事实上他也非常清楚,单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到目前为止,针对于烟花这类‘特殊商品’仍没有一条国家法律性的强制手段来约束和控制行业发展”,钟自奇坦言,除此之外有关政府部门仍缺乏对烟花行业的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力度。

【大公报记者唐竟淳 大公网湖南频道记者伍均哲长沙电】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