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非遗”保护中心落成

日前,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行落成典礼。据悉,北川“非遗”保护中心总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既是保护、研究羌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教育和传播机构,也是传播、展示北川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

在落成典礼暨“非遗”项目展演上,来自北川各地的群众分别表演了羌族民歌、羌绣、羌族口弦、羌笛、羌族释比皮鼓等8个“非遗”项目。保护中心位于北川新县城特色商业街巴拿恰。在山东援建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2009年12月,北川“非遗”保护中心动工建设。该保护中心内设研究室、展览室、资料室、演出室、讲座室、会议室和民间小作坊等建筑物。走进以“恋·羌绣”为主题的展示厅,这里陈列着《回望羌山》、《羌山依旧》、《灵雀登枝》及云云鞋、羌族服饰等250余件羌绣作品和各类实物,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蕴含着智慧的羌族文明史。据悉,该展厅里包含了80余件珍贵文物,去年9月底陈列布展结束后,已免费接待中外游客3万余人次。

据悉,“5·12”地震使北川“非遗”损失惨重。震后,北川通过开展“非遗”普查,发现了濒危且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75个。其中, “羌年”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羌年”、“禹的传说”、“口弦音乐”等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大禹祭祀习俗”、“羌族萨朗”等15项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同时,北川也加大了对非遗传承人的挖掘与保护,建立了电子数据库,完善了四级名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慰问和帮扶活动,设立了非遗传承人奖励基金。北川文化旅游局还利用各乡文化站、村文化室,开展“墩上12花灯”、“片口高跷狮灯”、“马槽羌族唢呐”等传统习俗表演,并给北川申报的17名“非遗”传承人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

目前,北川还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北川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引进和聘用羌族多声部、释比文化等优秀文化人才,设立“非遗”传承人奖励基金,培养和储备“非遗”人才。

据介绍,“大禹故里”北川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风民俗淳朴厚重,宗教信仰悠远神秘,乐舞技艺优美精湛,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该中心的落成,也标志着北川地震灾区的“非遗”保护有了阵地和窗口,进入常态化。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