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模范样本看陕西非遗保护

作为人类历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成为新世纪里与“环保”等世界命题并肩的热门词汇。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延续的范本,因此也成为非遗保护的重点区域,而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非遗的抢救、保护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做出有益的进步和探索。
“非遗”保护成果显著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早在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就开展了对全省民间文化的抢救、收集、保护和研究工作。从1980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编撰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陕西卷》(十大集成)已全部出版,使许多濒临消亡的优秀民间艺术得以保存和传承。
近年来,随着世界性非遗保护的加温,陕西省也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省政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护工作专家评审委员会和保护中心,并着力在建立名录体系、传承人命名、遗产普查、重点项目保护和重大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5月,省文化厅印发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文化部的部署,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同年8月,省文化厅在西安举办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11月,省文化厅委托省艺术馆在陇县开展了为期一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工作。省艺术馆会同宝鸡市群艺馆、陇县文化馆抽调专业干部10余名组成普查工作队,对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普查。这次实地普查范围涉及全县7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41%。
被普查的人数218人,普查项目18个,征集作品268件,绘制地图3幅,拍摄照片3660张,影像资料23盘,采集43盘成品录像文件,撰写普查日记57000字,撰写项目调查、艺人调查6万余字。
除了紧紧抓住普查培训不放松,着力教给基层干部操作层面的技巧和知识之外,积极推进指导基层普查工作也是陕西非遗保护的重点,截至目前,全省完成了300多个项目的资料整理工作,已有1.6万名艺人登记在册。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自2006年启动以来,截至2009年5月顺利完成。在三年多的普查中,我省共举办普查培训班559期,各界普查中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38416条,达到了“家底清、现状明、记录全、质量高”的普查要求;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进一步健全;积极推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突出重点,加强规划,探索保护的新方式;开展重大展示交流活动,扩大保护成果的影响力。
各方力量推动“非遗”保护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在接受采访中表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明显,走在全国前列。经过五六年时间的努力,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建立了4级名录。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名录。建立健全传承人队伍。建立传承人资助机制。省级项目代表传承人每位每年资助4000元,帮助他们开展非遗活动。建立了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保护。并且通过生态保护区的方式,建立整体保护。2007年7月,经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核,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厅印发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传承人应具备的条件、认定评审的程序、传承人的待遇和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成为今后做好传承人工作的基本政策依据。随后,经过逐级申报,共收到131个项目的传承参评人材料361件。
除了政府的主导之外,陕西省还注重引导民间力量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如支持民营企业家王勇超建设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支持建设汉中陕南民俗博物院,支持建立洛川民俗博物馆,支持凤翔县六营村(泥塑)、华县梁堡村(皮影)、耀州窑文化生态区、澄城尧头陶瓷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色村从保护、利用的角度逐步建立起文化生态村。
作为西安市非遗保护的排头兵,西安市群艺馆馆长王升荣表示,在以往的非遗保护中,保护部门采取的都是各区县摸底保护的方式,西安市群艺馆这几年摸索出一个成功的经验,在各个村都设立非遗保护志愿者,调动群众的热情。志愿者王刚已经跟着群艺馆做了3年多调查,他说,做志愿者,也是源于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对这些民间技艺的保护,最重要的是把这些民间艺人找到,国家有一系列政策对他们进行支持和保护。”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蒋惠莉表示,我省的“非遗”各项工作主要有八个方面,包括继续推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建设;加强项目的规范化建设;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着力抓好政策法规建设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习所和生产性示范基地的建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平台建设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
“数字化”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是社会潮流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也是在新历史条件下文化工作的新课题。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文献检索等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归类与管理,提高检索效率和利用率,实现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内容,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图文音像检索技术为手段的信息服务形态,达到记录、保存、传承、传播、利用、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目前共建内容164项,之后将会根据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不断继续增添新项。普通网民或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操作习惯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从不同地域和品目中逐级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容是整个“非遗”数据库的基础,也是数据库建设的根本。陕西省艺术馆馆长王鼎志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表示“非遗”项目的保存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这些数据必须是既可扩展又可修补的,以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处理。我们可以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类来对数据库进行多级目录的设置,以方便用户的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还有一个最显著和便于读者浏览使用的特点是电子地图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该图是对数据库搜索引擎的一个补充和辅助,同时又可以独立存在以发挥作用。
王鼎志表示,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记录、保存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