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鉴定证书里头玄机多

      被称为“收藏界深喉”的文化学者吴树曾用这样一句话揭示当下收藏市场的现状——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
      
      如果你惊呼“怎么会呢”,这说明你要么在圈外,要么就在95%这个数的圈内。能说明“贵圈真乱”的,不用引证多少数据,只看这么一个事例就行了。广西玉林藏友李先生带着自己从外地拍卖会上拍得的宝贝参加广西一家电视台举办的鉴宝节目,结果专家发现他的拍品是赝品。李先生不服,称自己有鉴定证书,但专家只一眼就看出证书也是假的。想想看,证书是假的,拍品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所谓“用谎言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
      
      李先生拍品所附证书上“年代”一栏中,提到“经×××鉴定中心专家鉴定”结果是“雍正款”。也就是说,年代并非是清代雍正朝,而是说这件藏品落了雍正款。从李先生的证书内容来看,对方在玩文字游戏忽悠外行藏友,而一旦发生法律纠纷,该鉴定中心还可以凭这个相当于什么也没说的“款”字逃脱责任。另外,该鉴定证书在“鉴定意见”一栏还出现一个错别字,把“瓷质细腻”的“腻”错为“赋”。错误如此低级,只能印证证书和拍品之假同样低级。
      
      鉴定证书本来是凭借自身之信用以证信的,现在却自身造假成为其他赝品假货的帮凶,其害比元凶更甚。有媒体调查,目前我国珠宝玉石行业假货充斥,令人防不胜防,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被假鉴定证书骗到的。在淘宝搜一下,会发现有很多制作出售鉴定证书的店铺,价钱很便宜。只需花上几十元(最便宜只有十元),就可以拍到盖有“北大宝石鉴定中心”等国家权威认证机构红章的鉴定证书。某店铺显示月销量达到数万本,可见生意之红火。而这种生意越红火,则意味着上当受骗的消费者越多。
      
      假鉴定证书泛滥让珠宝玉石行业之假暴露无遗。据业内人士总结,我国珠宝玉石市场的假,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如在着名珠宝品牌的柜台掺杂销售一些杂牌珠宝等;用低档珠宝玉石冒充高档珠宝玉石,以次充好,其中以翡翠问题最多;虚假宣传珠宝产地、工艺等;产品标志不规范,存在用不正确的名称或简称误导消费者的现象;珠宝计量不足;一些商场进行有奖销售活动时,以劣质珠宝当奖品等。
      
      当然,“假”不是想做就能做出来的,特别是对珠宝玉石这种贵重商品做假,没有背后的“能人”相助,商家自己再能,也很难骗得了消费者。这里所谓“能人”,就是指能为商家提供以假乱真“保证”的那些利欲熏心的鉴定者(包括个人和机构)。现在,许多金店、珠宝行都开辟了为顾客鉴定金银珠宝的业务,但这些鉴定人员大都没有资格证书,其“鉴定结论”根本没有可信度,说白了就是为了嫌取鉴定费。而国家权威检测机构的专家表示,珠宝鉴定职业的专业性非常强,从提取样品、测量,到评估,牵涉许多专业操作细节,对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按照国家规定,不允许非专业、无资质人员进行珠宝检验鉴定工作。对此专家感慨,在我国当前珠宝玉石市场比较混乱的情况下,良心就成了一些鉴定者的选择,而实际上又有多少鉴定者能经得起良心的考验,又有多少消费者为那些不良鉴定者的良心付出沉重的代价呢。
      
      有这些受利益驱使而有失身份的鉴定者在,不良商家便与之一拍即合,两者共同造假挖坑,消费者很容易就掉进去挨宰了。珠宝玉石市场的乱象已经引起政府高度关注,市场有关监管部门及消费者组织也在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行业健康发展。他们已经达成共识:必须尽快完善珠宝玉石行业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范,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珠宝玉石产品行为的执法力度,对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牟取暴利者予以重罚。同时针对珠宝玉石市场的特殊性,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检测制度,特别要重视建立信用机制,加强对检测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从源头防止虚高假定级、虚高定级、无资质鉴定及欺骗性鉴定等违法行为发生。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