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袖雅物精工制——苏扇扇骨的制作工艺

苏州折扇早在南宋时期便已出现,至明代开始盛行,被文人雅士及淑女闺秀视为不可或缺的怀袖雅物。而在苏扇制作中,又尤以扇骨的造型最能体现制扇者的巧手精工。近日,苏扇制作大师王建的亲传弟子,制扇师董德红在接受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时,向我们介绍了苏扇扇骨制作工艺的精妙所在。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苏州折扇早在南宋时期便已出现,至明代开始盛行,被文人雅士及淑女闺秀视为不可或缺的怀袖雅物。而在苏扇制作中,又尤以扇骨的造型最能体现制扇者的巧手精工。近日,苏扇制作大师王建的亲传弟子,制扇师董德红在接受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时,向我们介绍了苏扇扇骨制作工艺的精妙所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董德红

 

       据董德红介绍,苏扇扇骨以竹制见长,在选材上非常讲究。而他经过多年时间的实地走访,最后选定软硬适中的毛竹作为制扇的首选材料。他表示,通常要等竹子生长到五年左右才能砍伐,同时会选择那些向阳的竹子,并且只取其中段。而为了避免拖拉所造成的竹皮损伤,那些被砍伐下来的竹子还要依靠人工从深山里面扛出来。

 

      “刚砍伐下来的竹子,不能马上用来制扇,还对其进行煮、晒,并存放一段时间。”董德红告诉记者,煮竹就是将挑选好的竹子锯成片放在锅里煮,这样一来是为了防蛀,二来则是为了美观。竹子煮大约半小时后,就要将煮好的竹子放在太阳底下晒。最终晒好的竹子需要存放七到八年的时间,那些没有开裂霉变的才能被用来制作扇骨。这之后,那些被挑选出来的竹材,还要再经过烤、刮、拖、倒、磨等工艺流程的进一步加工,才能初步成为制扇所需的扇骨。

 

      “在制作扇骨时,一般先要挑选大边和小骨的材料。”董德红指出,大边和小骨的颜色、质地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尤其是要避免出现色差。按照这一标准选好料以后,就要对大边和小骨进行造型。所谓造型,就是根据扇子的形制和比例,用造型刀将大边和小骨削成所需的轮廓和形态。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制扇者的技艺,如果是经验尚浅的话,一不小心很容吃刀,也就是削着手。而顶级大师与普通工匠之间的差别,则往往就体现在扇骨造型的气息和韵味上。

 

      “造型完成后,还需要对扇骨进行烘火定型。”董德红说,“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折扇扇骨其实并非是直上直下的,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弧度,这样做是为了使扇骨之间松紧适度,让折扇在实际把玩时能够开合自如。”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握好烘烤扇骨的火力,只有充分了解材质和具备娴熟的技艺才能将所需的弧度制造出来。

 

      “烘火之后,就进入到扇骨制作的最后工序,也就是打磨。”董德红对记者表示,现在的扇骨一般都要经过很多道的打磨。以前往往是采用浸湿的木贼草来进行磨光,现在则会先采用比较粗的砂纸来进行打磨。随着打磨的不断深入,所用的打磨介质也会越来越细,最后会采用榆树叶来打磨提光。等到扇骨呈现出光洁如玉、色黄晶莹的效果时,打磨才算是真正完成,这时的扇骨也就达到了所谓的“玉竹”标准。

 

      “按照上述工序将扇骨制作好以后,再装上扇钉和扇面,一把苏州折扇就制作完成了。”回顾苏扇扇骨的整个制作流程,董德红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要想制作一把高品质的苏州折扇,一方面需要精湛的技艺,另一方面其实更需要极大的耐心,而制扇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也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责任编辑:小白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