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生肖邮票的收藏注意事项

近期,第三轮马年生肖邮票的热销成为了邮市的一大热点事件。中国邮政自1980年发行生肖系列邮票开始,已持续发行30多年,生肖票也已成为群众最喜爱的邮票种类之一。那么,收藏生肖邮票究竟有哪些诀窍和注意事项?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所发行的生肖邮票又是否具备收藏价值呢?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北京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华夏专题邮会副会长冯舒拉,在接受中国文物网采访时,就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近期,第三轮马年生肖邮票的热销成为了邮市的一大热点事件。中国邮政自1980年发行生肖系列邮票开始,已持续发行30多年,生肖票也已成为群众最喜爱的邮票种类之一。那么,收藏生肖邮票究竟有哪些诀窍和注意事项?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所发行的生肖邮票又是否具备收藏价值呢?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北京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华夏专题邮会副会长冯舒拉,在接受中国文物网采访时,就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收藏生肖邮票需做到“五看”“六防”

      中国文物网:如果要想有意识地收藏生肖邮票的话,在收藏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诀窍?在选购生肖邮票和保存生肖邮票时又有哪些禁忌和注意事项呢?

      冯舒拉:首先,建议大家应尽可能去中国集邮总公司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各级国有集邮公司门市部、集邮专卖店购买邮票,因为这样会比较安全,也不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不过,由于国有公司集邮门市部所销售的邮票往往时间性比较强,过时就没有了,所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大家也只能到二级市场的邮商那儿去选购。

      当大家在购买邮票时,应该注意察看邮票的品相完好。邮票的品相是指邮票的外观,包括票身、票面、背胶、齿孔、色泽等诸多方面。品相是集邮收藏的重要前提,邮票品相的好坏,直接地决定着每套邮票的市场价格和收藏价值。另外,在购买时还需要注意做到“五看”:一是看票身有否出现被剪开、切破、折断、撕裂等现象;二是看票面有否磨损、擦伤、污染、霉点;三是看刷色有否褪变、氧化、色彩是否饱满;四是看齿孔有否折断、磨秃、出现损坏;五是看背胶有否脱落,有否贴过胶水纸,是原胶还是后刷胶等。如果购买比较昂贵的邮票或集邮礼品册则应找懂行的人一起前往,可以避免购买到假的和伪造、加工过的邮票。

      而在邮票的保管存放上,应该注意做到“六防”,即:防潮,防虫蛀,防霉变,防高温,防强烈阳光和灯光直射,防折叠。

      海外发行的生肖邮票也可收藏

      中国文物网:如果是想要进行生肖邮票专题收藏的话,除了中国大陆发行的生肖邮票以外,港澳台地区以及其他国家所发行的生肖邮票是否也具备收藏价值呢,这些邮票应该从哪些渠道去购买,又该如何进行收藏呢?

      冯舒拉:日本于1950年2月1日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虎年生肖邮票,邮票图案采用了圆山应举(1733--1795)的名画“龙虎图”中的“虎图”。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不甘落后,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生肖邮票。我国邮政于1980年2月15日开始发行首轮生肖邮票的第一套《庚申年》(猴),一套1枚,面值8分,发行量500万枚。1992年12月30日,美国邮政署也开始发行颇具东方特色的剪纸画鸡生肖邮票。这套邮票全部由华裔设计师李健文设计。为表现传统中国十二生肖的独特性,李健文在设计时采用了精巧复杂的民间剪纸艺术,突出每种动物在古老神话中的特别风貌,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佳节的喜悦与活力。截止2008年,已发行过生肖邮票的国家和地区达到82个。其中,亚洲21个,非洲21个,大洋洲17个,美洲17个,欧洲6个。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世界各地的生肖文化有所差异,但迄今为止各国的生肖邮票基本都以中国古老的干支纪年的十二生肖动物种类为准来设计图案,这与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遍布世界的中华儿女的影响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收藏生肖专题邮票的集邮爱好者,在选择我国邮政发行的生肖邮票以外,也可以收集世界各国发行的生肖邮票来丰富自己的藏品。收集的渠道首选可以去中国集邮总公司在全国设置的集邮专卖店,因为中国集邮总公司是我国唯一具备邮票进出口业务的国有公司;另外可以到集邮市场、集邮品商店选购;同时也可以通过国内外的网上集邮品商店进行选购。

      各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生肖邮票都有它的收藏价值,而若是从我的收藏经验和体会来看,中国邮政发行的生肖邮票收藏价值普遍要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但最终确定一枚邮票的收藏价值或升值空间还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组成的。

      专家简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冯舒拉,男,汉族,集邮家,高级经济师,处级调研员;曾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发行部工作;现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北京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华夏专题邮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小白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