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恭:有效化解艺术金融产业结构性失衡是当务之急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近年来艺术金融化的问题充斥坊间,各种艺术论坛、经济报刊也对艺术品倾注了极大热情,艺术金融化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伴随着文交所证券化模式的如日中天和后来的黯然收场,似乎艺术品金融化这个话题也逐渐冷却下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院长 王德恭
 

艺术金融的发展一开始就与艺术品拍卖市场密切相关,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最早在2003年快速增长,2006年开始成交增长率有所下降,2007年中国以强劲的姿态震惊世界,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拍卖市场,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普遍一路走低,中国也不例外,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首次的负增长。2009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再度在国际上风生水起,再度引发各界关注,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达到573亿元,国际上各大著名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都纷纷看好中国艺术品市场。2010年全年成交额达到856亿元,这一纪录为历年之最。2012年艺术品拍卖市场自2008年以来上行势头受挫,整个大势面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幅度的首次下调,全年成交额回落到575亿元。

谈及对2013年中国艺术市场的预期,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恭称今年市场继续进入平稳调整期,从上述数据可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再想恢复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那种狂飙激进的热度可能性不大。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海潮退后,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

关于中国艺术品金融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王德恭称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深层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艺术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市场主体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监管制度、艺术品的保证价值、价格评估、信用担保等标准缺乏,整个市场体系不完善,以及暗箱操作,黑幕重重,支撑体系滞后,呈现出结构性的多层次市场失衡现象。所谓艺术金融产品而言,艺术基金、艺术信托的问题层出不穷,目前国内艺术基金短期操作模式已经剥离了艺术品投资的基本规律。此外,拍卖市场上以投资收益为目的所导致的杠杆性价格也不可持续。总而言之,短视的投资,投资的盲目,信息披露的缺陷,缺乏评估体系,再加上投资主体市场经验的匮乏,从总体上制约着艺术基金、艺术信托等金融工具的产品有效应用和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只是艺术金融产业内在矛盾的冰山一角,王德恭认为如何有效化解艺术金融整个产业形态的结构性失衡,才是中国艺术品金融产业及其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专家介绍

王德恭

1949年12月生。包商银行首席文化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