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爱好者在古玩市场淘到1942年129师伤员表

8张发黄发脆的表格上,记载了1942年反扫荡中129师160名伤病员的名字、伤病名等信息。不久前,收藏爱好者王现军在山西长治的古玩市场上发现了这份珍贵的表格。这份登记表再现了当年残酷的反扫荡战斗,其中有7名受伤战士是石家庄籍。昨天,王现军致电本报,希望刊登这些战士的名字,既是对他们的纪念,也提醒人们铭记这段历史。

王现军是宁晋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名职工,喜欢收藏抗战史料。根据王现军提供的资料,记者注意到,这份伤病员登记表共有8张,每张纸相当于A3纸一半大小,虽然纸张已发黄发脆,但上面的字迹差不多都能辨认出来。

王现军对这份表格做了细心的整理。这8张伤员登记表共记载了160名伤病员的信息,每张20名。包括所在部队、职级、姓名、年龄、入伍日期、籍贯、受伤发病日期和地点、受伤部位、入院出院日期、何处送来、何处送往、死亡日期、埋葬情形,其中有些战士的信息并不全面。

登记表上,有129师、1旅、11旅、黎城独立营等名称,受伤地点则有安阳、涉县、黄花、杨家庄、东阳关等地。王现军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他说,这些都是当年129师反扫荡的地点。1942年,八路军总部在左权麻田驻扎,129师在涉县赤岸驻扎。两地相隔只有60里。日寇对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发动了大规模扫荡,战斗异常惨烈,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殉国。

“登记表上的伤病员受伤时间是当年的2月到10月,6月份受伤的那几位,应该是在夏季扫荡中受的伤。这次扫荡是抗战史上最残酷的一次,史称5月大扫荡。”王现军说。

这160名伤病员中,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只有17岁,明确标注“死亡”的有7人。伤病员中来自河北的48人,其中有7名是石家庄籍,分别来自平山、束鹿、元氏和赵县。7人中年龄最大的43岁,最小的才17岁。另外的伤病员来自山西、河南、陕西等地,还有29人籍贯未知。登记表显示,一半以上的战士因病入院,其余因为炸伤、刺伤、跌伤、贯通(注:打穿)伤等入院。

不久前,王现军曾把其中两张伤员登记表送至涉县八路军129师纪念馆参展。昨天,记者联系到该纪念馆文化历史研究室副科长李美菊,她表示,王现军收藏的这份登记表,纸质与现有文物纸质相近,反映出的内容与当时的抗战情况也比较吻合,比如伤员负伤的那几个地点,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战斗。这份表格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

“当年的反扫荡战争残酷而艰辛,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王现军说,17岁的那名束鹿籍战士如果还健在,应该有80多岁了。希望人们铭记这段历史,尤其是青少年。

附:7名石家庄籍战士信息

赵芝,一旅一团七连战士,26岁,1937年入伍,籍贯为河北平山赵家庄,病,9月28日入院,10月11日出院。

王玉婷,荣校战士,19岁,1938年入伍,籍贯为河北束鹿西刘家庄,病,9月28日入院。

吕忠方,荣校战士,17岁,1938年入伍,籍贯为河北束鹿靳家庄,9月28日入院。

刘义祥,五旅十四团一营二连战士,37岁,1938年入伍,籍贯为河北束鹿辛集,8月10日入院,三分院送来,8月28日出院,送往荣校。

赵锦秀,五旅九团二营八连战士,43岁,1941年入伍,籍贯为河北元氏紫沟,伤,6月9日入院,五分院送来,8月31日出院。

徐义德,荣校班长,30岁,1938年入伍,籍贯为河北赵县徐家寨,病,8月24日入院,8月31日出院,送往荣校。

高风楼,四分区司令部通信员,21岁,1939年入伍,籍贯为河北元氏北书阳,伤,7月28日入院,8月18日出院。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