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势起落的古玩市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玩城里的古代马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六的古玩城露天市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玩城每周的拍卖会现场。

站在包百商圈东方明珠广场的空地上眺望,B座二楼东北角处的两座白色主席像依稀可见。雕像日夜守望,见证着这方古玩市场的成长,历时已有两年多。雕像的主人韩宝生希望在古玩行里一直干下去,守住这方市场,不再搬迁。

身处风云变幻的市场,这个愿望能实现吗?他心里也没底。

辗转·漂泊

8月31日上午,东方明珠古玩城内,一场小型拍卖会正在举行。100多件拍品中,有古玩、字画、印章、奇石、纪念币……种类繁多,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全部来自藏友和古玩商户。拍卖师简单介绍拍品的来源、品质、价格,台下感兴趣的观众接过物件把玩一番,随后或放弃,或开始竞价,出价高者得之,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楼下的广场空地上,100多家地摊依次排开,销售的物件更是琳琅满目,有的摆在铁架子上,有的堆在地上,消费者有看的有买的,人潮熙熙攘攘。

每个星期六、日,拍卖会和地摊上的众生共同烘托,古玩市场热闹非凡,东方明珠广场因此在本土业界远近闻名。

2011年前的东方明珠广场并非如此。那时,这里是家具灯饰城,惨淡经营,与“古玩”两字并无交集。2011年11月,一批古玩商户多次辗转后,选择在这里安家,因缘聚会,促成东方明珠古玩城不断成长。

透过许多老商户的回忆,“辗转、漂泊”,这些关键词伴随了改革开放后包头古玩市场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国兴起集邮热,在包头市三区邮局附近,也形成了小型邮市。那时,市场围着邮局转,邮局搬到哪里,市场就安在哪里。

1997年,昆仑百货部分柜台招商,二百多家商户蜂拥而入,除销售传统的邮币卡外,已有商户卖起古玩、红色收藏等物件,他们成为包头古玩市场的主力。做红藏的韩宝生见证了那段时期的故事,“每人一节柜台,柜台间用隔板隔开。虽然条件简陋,但总算告别了露天时代。”他说。

一年后,由于商场定位变化,商户们被迫整体出走,在昆区邮政商场短暂过度后,于1999年迁入阿尔丁广场旁的蓝天商厦二楼。2003年,神华重组蓝天商厦,商户们只能再寻出路,部分搬至市委西墙外,部分搬至景苑文化商城。2007年,市委西墙外盖写字楼,200多家商户入驻太阳城家具广场,地摊留在市委。

“三年一搬家。”商户们说起古玩市场的频繁转场,颇显无奈。

如候鸟般迁徙,如雪球般滚动,包头古玩市场渐渐长大,商户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收藏爱好者。2011年4月,地摊彻底告别市委一条街,来到东方明珠广场。半年后,太阳城和景苑等地的商户再次分流,形成太阳城、东方明珠、九星、地下一条龙等几个古玩市场。加上东河区2000年前后形成的大雅斋、青山区新近成立的奇石古玩城,包头市区有了6家古玩城,古玩、邮币卡、红藏、瓷器、玉器、木器、字画、杂项等领域均有涉足。

行情·起伏

“80年代初期,一枚普通的毛主席像章在美国能换一美元。”做红藏的韩宝生说,多年来古玩市场整体行情上涨,但如其他市场般,行情起伏不定。从地摊经营时代起,随着行情起伏,包头古玩市场的新陈代谢从未停过。

市场行情好时,商户们日进斗金。1997年至1998年的那波邮币卡热炒时期,价格几乎一天一变,昆区邮电大厦外的地摊商贩单日销售额动辄上万,通常是一个人在北京马甸的邮币卡市场进货,一个人往返京包线负责运输,一个人在本地销售。在通讯尚不发达,手机被当作奢侈品的那时,商贩们人手一部“大哥大”再平常不过。

市场行情不好时,商户们门可罗雀,个把月不开张也很正常。在逆境中能收到货、存住货,这是考验商户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2000年,韩宝生以每枚0.15元的价格收购10万枚毛主席像章,到12年后的2012年出货时单枚价格涨至3元,利润上涨20倍。“能放住货就能挣钱。”这是商户们的共识。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古玩行的老话至今仍然适用。前提是你能存住好东西,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商户寥寥无几。

行情起伏中,一批古玩大户逐渐胜出。他们背靠全国古玩市场,手中掌握着一批有实力的买家和卖家,即使在弱市中也较少为货源和销路担心,在小范围内还可以左右行情。而更多的商户则是从爱好出发,或专职或兼职,因实力一般,大都抱有“以藏养藏”的想法。

古玩行业消费者的身份五花八门,既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通工人,也有贩夫走卒,其中多数人同样“以藏养藏”。在包钢工作的云先生自称只是一位普通收藏者,但其近几年的收藏投入每年在5万元左右,为了筹措资金,他时常把以前的一些收藏转卖给商贩。而资金充裕的消费者,本人很少在市场上露面,而会委托商户代购。

物件、资金在商户和藏家组成的市场内流动,已成为当前古玩市场交易的主流模式。专做藏饰的金鑫说,从田间地头收东西的时代已基本不可复制。

聚积·人气

粗略估算,活动在市内几大古玩市场的商户约有四、五百户,受经济环境影响,全国古玩市场近两年走弱,我市也不例外。多数商户艰难维持,收东西、卖东西都很费劲,即便开张,售价也较前几年低很多。时艰中的市场面临调整,但出路何在,业界的意见并不统一。

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市坐拥草原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已有多个民族在这里活动,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氛围。此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收藏人群逐年增加。这些有利条件支撑着古玩市场做大做强。

但现状是,由于受本土市场起步较晚、从业人员专业性差、人们的文化素养或习惯有待提升、资金缺乏等因素制约,我市与北京、上海等古玩大市场差距明显,较近邻呼和浩特的市场也远远不如。在古玩行业打拼多年、拥有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学习经历的金鑫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及周边地区出土的价值较高的青铜器、品相较好的奇石就已大量流往国内的古玩大市,甚至是海外市场,“到现在,留下的好东西已不多了”。没有好东西,何谈大市场?

为了用“好东西”留住人气,东方明珠古玩城正在策划三个月一次的大型古玩、字画交流拍卖会。大拍将面向全国征集拍品,并进一步规范拍卖程序,买牌子、交押金都在计划中。

除了好东西奇缺,诚信问题也困扰着古玩界。东方明珠每周六、日的地摊市场异常热闹,摆摊的除了本地人,还有一批全国流动的古玩商贩,他们的东西有时能引起本地商户和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但真假掺杂。“淘到好东西需要敏锐的眼光。”收藏爱好者云先生说,众多消费者为了“拣漏”盲目入市,非理性收藏助长了市场的浮躁。

“没有真假之分,就没有古玩行业的存在。”部分商户对古玩市场的混乱同样心存忧虑。他们认为,全社会对古玩市场尚缺乏足够重视,消费者对古玩知识了解不够,都是乱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要根除乱象,政府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8月份举办的白云鄂博奇石节上,政府搭台,石商唱戏,是对奇石文化的一次全民普及。商户们认为类似的活动该多搞一些。

商户们争夺好东西,各古玩城则争夺着商户。古玩经营讲究集聚效应、地摊带着商户走,包头成规模的地摊经营只有东方明珠一处,但古玩城却有六、七家,除太阳城主营奇石外,其他几处经营思路雷同,却散居不同地点。暗地里,一场争夺商户的战斗正在上演。东方明珠的卖点是人气足,九星的卖点是商户多,青山区新开业古玩城的卖点是租金优惠、停车位多……最近,甲尔坝、乔家金街也加入商户争夺战。面对各种诱惑,商户们的选择事关包头古玩市场的再次洗牌。

2011年,韩宝生带着一批商户进驻东方明珠时,与市场方面签了十年租约,他不希望再次漂泊,但他无法阻止古玩市场在多种因素左右下的迁徙、辗转。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