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和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 董源
字叔达,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世称“董北苑”,生于唐朝末年。南唐李璟迁都南昌时,董源受到朝廷的赏识,随着政治地位的升迁,使他的绘画艺术有了一个施展于朝的良机。他的山水画艺术曾得到李璟的垂青。有关史籍皆没有载录董源在南唐末年的活动,其极可能逝于南唐末年,享年约70岁左右。
不知是江南层层丘陵上碧绿茂盛的茶树和水气迷蒙的烟云滋养了董源,还是他发现了这独秀于江南的质朴之美。但可以确信,用水墨专写江南真山的董源开创了今人所称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北宋米芾呼之为“江南画”)。可见在董源擅长的诸多画科中,山水画是他最富成就的画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董源活动的地区正是六朝萌发山水画的故地。在东晋顾恺之的时代,山水仅仅是依附于人物画的配景,而且缺乏与人物正确的比例关系和远近层次。至南朝宋时,宗炳的山水画开始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容和美感享受,脱离了人物画自成一科。
继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画,按北、南两路分道扬镳,形成了山水画史上的两大画派。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后梁的山水画家荆浩。董源开辟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是与荆浩对峙的两大流派之一。这是以地域划分的画派,也是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流派,标志着山水画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
董源能作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艺术积累、地理条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环境也促成了他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政权更迭频繁的北方梁、唐、晋、汉、周五代相比,南唐的社会政治环境要稳定得多,南朝于江南奠定的文化基础在南唐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保大年间(943-947年),李璟在宫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简称画院,直接为完成朝廷的“命意”而作画。董源常奉旨与画院画家们合作,当时享有盛名的画院画家有王齐翰、卫贤、周文矩、顾闳中、赵幹等,他们都擅长山水画创作。他们的山水画风虽有小异,但总体风格基本一致,皆以细笔为工,用墨为主,山石陡峭,多有北方的地貌特征,尚未表现出江南地区独特的风貌。只有画院外的董源不拘陈格,自成一体。遗憾的是,他的画风未能主宰画院内的山水画坛,却在院外的画家中赢得了追崇者,如释巨然和刘道士等。
董源在北宋中后期,首次受到沈括、米芾、苏轼等文人的推崇。他们深为董源真率潇洒的笔致所折服。
董源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是因为这些文人画的开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达和潇洒的审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画的艺术内涵正在于此。
董源一生作画极其勤奋,仅北宋的《宣和画谱》就著录了内府度藏的他的78件名作,今鲜有存世者。观其图名,可知董源喜画“夏山”和雪景寒林,渔舟、隐士、牧牛、渔归、荡桨等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五代画家作画,和前人一样,一般不落名款,董源也不例外。现存董源的山水画有10幅左右,其依据主要是后世可靠的题跋论证和收藏印、画史著录等,虽不能都确定为是董源的真迹,有些可能是后人仿作,但可以确信,这些都属于富有董源画风特色的山水佳作,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