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景德镇陶瓷老街区:里弄深处闻瓷
景德镇是一座与瓷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在许多城市的老街区,遍布着许多陶瓷作坊与门店。听闻筲箕坞就有不少陶瓷作坊与门店,8月22日上午,记者怀着几分好奇,慕名深入街区采访。
从新村中路通往新村北路附近的岔道口进入,记者沿着筲箕坞这条狭长的弄子向前边走边看。这里的路面并不平整,有些地方坑坑洼洼,在路面的两边并排竖立着两三层高的小楼房,楼房都是旧式的水泥架构,看上去多已年久失修。楼房的底层多是一些小门店,门店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陶瓷制品,有瓷瓶、瓷碗,大大小小,各式各样。走到一家门店前,只见一位老人正在看店。老人告诉记者,这些瓷器都是自己家里生产的,自己家里还有陶瓷作坊,制成的瓷器成品就放到店里来,有人上门购买。
街巷深处,门店渐少,多是一些封闭式的家庭门院。透过大门,记者清晰地看到,不少人家的院子及厅房里都摆放着各式瓷制胎瓶。走进一家门院,满院瓷瓶映入眼帘,各个房间和走廊上都摆得满满当当。房子的侧间,七八位工人正在瓷瓶上细心地雕刻。这是一家典型的家庭式作坊,作坊的老板章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做这一行有七八年时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渠道,先是接受客户的订货,然后自己生产加工。自己租了这栋两层半的楼房,用作陶瓷作坊,然后请一些人过来帮忙,另外自己也有门店。走上三楼,年轻的冯师傅正在机车上专注地利坯,一个尚未成型的坯胎在师傅的手上飞转,大大小小的刀具在师傅手上应用自如。
在攀谈中,冯师傅告诉记者,自己是都昌人,今年28岁,做利坯的活有8年了,中间有三年到外面做过瓷器销售,自己是通过朋友介绍过来给老板打工的,同时还在樊家井做类似的工活。他还告诉记者,利坯需要勤快,也要悟性,自己一天能做这种小瓶子30个左右。
在道路的一边,记者看到一家门店后面连着一家作坊,作坊的走廊上并排码放着几具瓶坯,不时传出机器的嘈杂声,只见一位师傅正在工房里用机器吹釉,周围尘土飞扬。作坊的主人姓赵,他告诉记者,自己做陶瓷已经10年有余,制作一件陶瓷需要经过拉坯、吹干(晒干)、利坯、再吹干、补水上釉、吹釉等多道工序,做这种活比较辛苦但也比较自由。
这条弄子两边的地势较高,狭陡的水泥台阶延伸至各家各户。绕过一段陡坡,记者又看到一家作坊门口放着几口大缸,作坊的主人王师傅正在刮缸里的瓷土。王师傅从事陶瓷生产制作有20多年,他告诉记者,这样的缸一口能卖七八百块钱,一天能做三四口。走进里屋,记者在一间房子里还看到有几口一米来高的瓷瓶,王师傅自己会用青花料、釉里红还有粉彩等工艺在上面绘画。“纯手工画一个瓶子需要一个星期左右,因为没有很好的渠道,卖价不会太高,自己做相对自由。”王师傅对记者说道。
走在街区的巷子里,记者不时会看到店面的墙壁上贴有招聘花鸟画工、人物画工或者出售各类仿古白胎瓷瓶的广告。
记者了解到,在这条弄子里,类似的陶瓷手工作坊有几十家,部分作坊已有30年的历史,它们都是独立的家庭式作坊,以生产瓷器坯胎为主,不少陶瓷作坊主还开有瓷器店。这些作坊主以及工人多半来自本地或周边地区,长期从事陶瓷生产制作。
[记者感言]一条并不长的弄子里,聚集了几十家陶瓷作坊,实地采访,让记者深切感受到,陶瓷产业何以能成为景德镇的立市之本。这些作坊是陶瓷产业链上最原始也是最基础的环节,构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独特存在,同时也彰显出世界瓷都的巨大能量与独特魅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