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公司百人被抓揭示的骗局
8月7日晚,数十辆警车来到北京市丰台区某大厦,带走400多百人。至于为什么出动300个警员抓捕数百人,坊间传闻不一而足。10日,北京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解开了公众的疑惑,原来涉事的是一家卖收藏品的公司“华夏国博”。这背后又有什么玄机呢?
从广播电视的收藏品购物说起
“千足金纪念币只卖9998元!发行999套,有收藏协会鉴定证书,升值空间巨大!”长期以来,这样的收藏品销售广告在广播和电视上此起彼伏。
伪劣纪念币涂上金粉银粉变身奥运金银币,经过广播电视购物的理财顾问或销售专家唾沫横飞、热情洋溢地介绍,成本仅200元卖到了七八千;盯准老年人的钱袋,将低价购进的珠宝首饰、邮票等包装后,冠以各种名头销售给老年人……
《寻宝》、《鉴宝》、《天下收藏》、《收藏马未都》、《好运传家宝》、《盛世典藏》……各种收藏类卫视节目的播出,也让很多不懂收藏知识的人,看到了一些收藏暴富的案例,在收藏渠道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电视购物上出现“收藏品”,有销路自然也不奇怪。
华夏国博将广电购物的套路“精准化”
华夏国博的货源、推销和广电购物是一个套路
8月8日,一条关于北京中北投资大厦“华夏国博国际收藏品文化交流中心”数百职员被控制的消息传遍网络。华夏国博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呢?从表面看来,“华夏国博”就像是一家正规的艺术品机构,他们有古玩展厅,艺术品展厅和官方网站。从他们的官网介绍可知,该公司主营古玩、字画、邮品等鉴定和寄卖服务。
在其官方网站最为显眼的位置,是以“蛇年”为主题的礼品,这一主题之下就有56款,包括贵金属、纪念钞、玉器、瓷器、珍藏册等不同种类,价格也从一两百元至一万多不等。
从其网站上登出的纪念品种类看,和广电购物上的是“一路货色”。
从销售手法上看,据北京警方介绍,该公司销售员每天拨打电话均在200人次以上,电话内容无非是推销“收藏品”,让客户交纳一定数额的会员费、金卡费等费用,并称可以给客户举办拍卖会,使其购买的“收藏品”成倍增值,继而吸引客户大量购买“收藏品”。这种夸大收藏品升值空间,引诱“占便宜”买家的销售手法,和广电购物也是一种类型。
不同的是,华夏国博窃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让推销“定位准确”
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副局长郑威说,今年8月初,北京警方根据公安部部署,对北京市丰台区涉嫌非法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线索进行核查时发现,一家名叫“华夏国博”的收藏品文化交流中心涉嫌违法行为。从该公司总部,警方搜出约60余万公民的个人信息。这些被非法搜集后整理而成的公民信息单,堆积如山,足足装了4车才被全部拉走。
“华夏国博”日常由三个副总负责管理,下设3大中心、23个小部门。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技术部门,每天由技术部门人员通过互联网等途径非法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利用专人设计的木马程序盗取公民个人信息。然偶经分析、梳理、汇总,分发到各个营销部门后,由近300名话务员根据这些私密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推销。
在经过分析梳理后,一些“目标客户”就会显露出来。比如一些曾经有过广电购物购买收藏品经历的人,其信息被记录,然后通过售卖或其它渠道,被华夏国博这样的公司最终获取,然后就成为这些公司的“目标客户”。一位77岁的受害人罗某,他通过电视购物购买了一些收藏品。之后,全国各地自称收藏品“经销商”的推销电话纷至沓来。罗某说,仅2012年2月至7月,就有人以“上海文学会”、“北京博物收藏协会”、“北京京瑞收藏品文化中心”、“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多家单位工作人员身份,向他推销收藏品。动心的他,先后购买各类收藏品共花费40余万元。经鉴定,罗某购买的收藏品均为假货,“经销商”提供的各类公证书均系伪造。
广撒网加精准化,使不高明的骗局也能得手
在“华夏国博”楼上办公的别家公司职员介绍,平时早上8点左右,“华夏国博”就开始热闹起来,员工的口号声伴着电话声接连响起。这家公司搬到此处约有一年的时间,在里面上班的几乎都是年轻人,又以小姑娘居多。根据警方掌握的信息,“华夏国博”已经至少达成了3万余笔交易,交易额上亿元。
从成交记录和打出推销电话的数量来看,成功率并不算高,大多数接到电话的人都没有理会。这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但是只要有个别上钩的,再辅以大的客户基数,则也能撑起一个“行业”。
案件背后,是两大泛滥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伪劣收藏品售卖形成“产业”
之所以受害人会不断上当,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被忽悠得认为,这些藏品可以升值。收藏品公司一般谎称可以给客户按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名义举办拍卖会,使其购买的收藏品成倍增值,诱骗客户再继续大量购买收藏品。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高价的纪念品、工艺品,都打着博物馆、文化局等名义进行宣传,有的还打着某某大师的名头,以“限量”为卖点,声称自己藏品发行量多么低,炒作收藏价值。
这些收藏品以广播、电视、电话为媒介售卖,成为假货的重灾区。此行业运作方式呈现一条龙服务、分工合作形态:有人负责购货渠道,购进一些假藏品,并且“以假乱真”,为其包装,配备公证书;有人负责宣传,请“知名人士”代言,在媒体投放广告。
另一方面,公民信息的泄露非常严重
那些“经销商”获得公民信息,大致有这样的渠道:1、通过病毒软件盗取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2、从互联网上收集人们无意中留下的个人信息;3、人们平时交易,会给商家留下个人信息,商家将这些信息打包售卖;4、一些机构人员,将信息库的数据非法卖出。
“经销商”拿到这些信息后,与骗术相结合敛财。公安部刑侦局局长刘安成表示,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中,电话诈骗等新型非接触式犯罪占60%。公安部开展的三次专案行动,已抓获违法犯罪团伙900多个,涉及各类犯罪案件上万起。
结语
购物骗局和窃取信息相结合,形成一种“精准化销售骗局”。这样的骗局,当然不只存在于收藏品销售领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