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丛生的“文物”收藏剑指何方?

穿梭“冀宝斋博物馆”,记者注意到宣传语中这样写道:“‘冀宝斋’的古陶瓷收藏可以说上至远古,下至元明清,涵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品种之多,器型之精,画风之美,用料之考究,在这里多是首次发现,极为罕见。”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冀宝斋的绝大多数藏品,市面上有的是,要多少有多少;只要有人要,要几车都能说送来就送来”。

在冀宝斋的总顾问魏英俊看来,他们淘到的藏品,即使一些虽跟历史信息相悖,也要收藏,怕错此良机。“在探讨研究中,出现不同看法、不同声音的争论很正常,不论真假对错,都是对中华民族古老瓷器文化的保护弘扬。没必要对展品的真假吹毛求疵。”

可见,传统收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那个时代,文物、艺术品市场最主要的买家,大部分是收藏家。他们有能力鉴别真伪,他们最在乎的也是真伪。

如今,已俨然走进“全民收藏”的时代,各类假古董随处可见,鉴宝类节目层出不穷。业内人士指出,这也是国内经济大气候造成的,“文物”收藏已成为了期望值很高的投资领域。

专家表示,很多买家在对古玩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贸然出手,浮躁的买家让这个市场越来越浮躁。浮躁之风后面紧跟的就是文物造假的龙卷风。现在的古玩收藏市场,已经不仅仅是文化底蕴与收藏爱好,而是沦为赚钱的工具。

盛世收藏,老百姓有钱投资文化自然是好事,但是这里面水实在太深,又有多少人能知晓背后涌动的暗流呢?而支撑这个市场的正是已高度成熟的制假、造势、拍假、假鉴、护假的完整链条。在热钱汹涌、全民痴狂的背景下,“流通”是第一位,“真假”永远排在最后。

所以,出现了去年网上盛传的一张“中国文物造假地图”。而赝品出炉后,在造势环节,“故事”、名家鉴定、图册宣传必不可少。“故事”被圈内称作噱头,杜撰一个离奇的故事给赝品,增加它作为“文物”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容量,从而提高身价。

业内人士指出,按理,在销售环节,鉴定专家是判定真伪的“法官”;在维权环节,鉴定专家的意见是买家挽回损失必不可少的证据。但近年数个丑闻下来,这个队伍、包括最顶级的泰山北斗,几近全军覆没。而《拍卖法》的“免责条款”更使拍卖公司知假拍假。

面对着日益庞大的假文物产业链条,我们该如何应对?首要就是完善专家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假文物流通的各个环节上进行规范,再加上执法队伍严格执法,最终才能让文物仿制市场规范,让假文物越来越少。

文物需要保护,艺术需要传承。文物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艺术的传承与历史的回顾。只有看待好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收藏文物,才能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后人。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