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新:文物的评定标准与收藏者的标准

中国文物网(编辑李秀远)近些年来随着各种鉴宝节目的火热,收藏群体也在迅速的扩大,对于爱好收藏的人来说如何评定一件文物的价值是入门课、必修课,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那么究竟评定文物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收藏者又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呢?近日中国文物网就这两个问题专访了著名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北京古街书画院院长刘育新。

文物价值很难判定

刘育新认为“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有的是历史约定俗成的,有的是现行法律规定的。而文物市场作为一个比较古老的行业,也有自己的行业规范。比如,在判定文物经济价值时大家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这些看似不成文的潜在的规则,却与行业本身一样的古老。”

刘育新说:“文物不同于其他商品,为一件古代的艺术品定价,是一件较为复杂的工作,因为收藏品千差万别,即使是同时代、同类的文物,因为工艺的优劣,其价值也存在着天壤之别。”他认为,文物价值判断的对照标准相对稀缺,很难像当代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一样,找到统一的价格标准。如果说有对照坐标的话,也是纵向的。如一件古代艺术品,我们能查到几年前的交易价格,但是这个价格只能做参考价。因为在这几年的时间内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艺术品的审美追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艺术品的价值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波动,也许其价值增长数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亦或许下跌了很多,因此其只能用作参考,不能作为标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著名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北京古街书画院院长刘育新(图右)中国文物网李秀远(摄)

文物不同于其他商品,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其他商品相通。比如制约文物价格的因素与其他的商品基本相同。文物也受国际形势(包括战争、全球经济、政治因素等)的影响,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因此文物的经济价值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刘育新认为。

文物的艺术价值决定其经济价值

“虽然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但判定文物价值的标准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判定文物价值标准的依据是文物本身具备的品质,是文物的工艺和文化、历史内涵等本质的因素。”刘育新说,“文物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瑰宝,中国的文物是最能突出代表中华民族智慧的,最能集中表现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最具有强烈历史沧桑感的,且能将这些体现出来的文化载体。”

刘育新认为,文物的艺术价值决定了它的经济价值。判定文物的价值有诸多因素,各个因素是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不能孤立、片面的强调其中的一些条件,而忽视另外的条件。

他表示,判断一件文物的价值,首先看这件文物是不是够“古”。因为文物又叫古玩、古董。顾名思义,人们判定一件文物的价值首先要看这件东西老不老,老到什么程度。只有具备一定的年代,才有收藏的价值。但是,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古”字。年代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有的收藏家片面地强调年代,以为只要年代久远就值钱,这是收藏者的误区之一。 比如,原始时代的石斧,它对一个地方的历史研究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出土较多,而且只是磨制的工具,上面没有工艺,所以收藏的价位不会很高。还有汉代的瓦罐虽然也有收藏者,但是价位也不是很高。再有,北宋的铜钱,一般来说,市价也不高。像淳化(真草小平),至道(真行小平),咸平(真书小平),景德(真书小平),祥符(真书小平,折二,背星月者除外),天禧(真书小平、折二铁钱)以及天圣、嘉佑、至平等钱币,虽然历史都很悠久,均在千年以前,但与后代的一些钱币相比较,相差甚远,收藏价值相对较小,价位较低。

其次,判定一件文物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看它的质地(也就是材料)。古代称为宝的东西,一般来讲是这个物件的材料比较稀少,之后又具备了实用或者珍贵的特性。正如“宝”字一样,繁体字“寳”,是宝盖下一个玉,一个缶,一个贝字。玉是珍稀的材料;缶是瓦器,可用于盛酒和汲水,是实用的,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贝是我国最早的原始货币,可以用来交换想得到的商品,因此“寳”字本身就由诸多宝物组成,称之为宝的东西自然价值连城,无比珍贵。其中,缶和贝,贝和玉,缶和玉还是有区别的。制作缶的材料是陶土,随处可见,制掏工艺相对也不甚复杂。贝是要到海边去淘换,相对陶土难觅一些,而玉更是难以得到,而且加工需要一定的器具、精湛的工艺和宝贵的时间,所以,玉要比陶和贝更为宝贵。

刘育新说,“既然说到了‘玉’,我们就拿‘玉’做例子讲一下如何比较艺术品的价值。”比如,料应限于同类相比。玉,以新疆和田羊脂玉为上品。和田玉价值高,是与岫岩玉以及河南独玉相比较而得出的。

刘育新认为,不同类别的艺术品在价格上不能做横向对比。艺术品可以分为:书画、陶瓷、玉器、青铜、造像、杂项、,陶瓷包括唐三彩,杂项包括鼻烟壶等,它们彼此之间是不具可比性的,只有同一类的艺术品才具有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价值。

收藏者应遵循的收藏标准

了解了文物价值的标准,那么收藏者入手文物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呢?刘育新认为:第一,要看构成工艺品的质地。

如何看其质地呢?刘育新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古代以象牙、犀角、黄金、玉石为珍贵,相比之下,陶器、石器瓷器要比陶器值钱。同是西汉的壶,青铜壶要比陶壶值钱。同是清代雍正的鼻烟壶,金质的要比铜质的值钱。象牙制品要比牛骨制品值钱。犀角的要比水牛角的值钱。这些都是最浅显的道理。但是同一种工艺品,如同是犀角,如何评定呢?刘育新介绍说:“犀角有亚洲角和非洲角(广角)之分。这就要求收藏者对自己想介入的领域进行深入了解,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够知道对于犀角而言,暹逻角、爪哇角、广角是最为珍贵。再有,同样质地的东西,还要看产地。比如同样是黄花梨,海南的就要比缅甸的珍贵。还有,要看它取材的部位。

刘育新警示收藏爱好者们,禁猎的物件不要收藏。一旦收藏了就不仅仅是爱好这么简单了,这些物件的销售是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的。他说,工艺品有很多是用稀缺材质制成的。稀缺材料如:血珀、蜜腊。有的是难以获取的,如松花砚,是在松花江江心底下的,取来非常危险,过去是专门给宫廷进贡用的。因此这样的物件价位较高,也因为其稀缺性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第二,看工艺品本身的工艺,这是最关键的因素。文物都是当时的精湛工艺品和水平高超的艺术品。古代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璞石,只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精细地雕琢,抛光,才能变成精美的工艺品。自古及今,艺术品莫不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件艺术珍品的经济价值,和它的工艺精度、难度成正比。拿瓷器来说:宣德的青花五彩、成化的斗彩,雍正的珐琅彩,都是因为工艺繁杂、要求绘画精确、难度比较大,成功的几率很小,因此经济价值都很高。而有些失传的工艺价值更高。

第三,看人,也就是作者是谁。同样是书法作品,名家和一般写家的价值有天壤之别,名家有着高超的技艺,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世人尊崇,在自己的时代他的作品就是艺术神品,之后更是被后代人视为珍奇之作。仅就宜兴紫砂壶来说,明代的制陶大师时大彬的作品目今传世已经凤毛麟角,被视为国宝。就是清代的紫砂大师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的作品也是难以追求的天文数字。大家的艺术质量高,随着时间的流逝,增值空间永远存在。但是,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也不一样。一个艺术家,他早期的作品和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以及晚期作品价钱是不一样,甚至有的差距很大。

同等技艺的艺术家比较的是各自的修养、德行。中国人尊重传统,强调个人道德品格,推崇德艺双馨。据说宋代的四家当时苏、黄、米、蔡原本指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京。后来人们鄙视奸臣蔡京,换成了书法远远不及蔡京的蔡襄。

刘育新警示收藏爱好者们:“对于当代书法组品作品的评价,应该头脑清醒。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看艺术实质。特别是对当代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的评价。有的书家,其作品的艺术含量不高,充其量不过是三流书家,但是,因为所处地位较高,是什么协会的要人,于是书法作品卖了天价。有的经营年久,自立门户,弟子较多,将老师吹捧为圣人。还有的书家善于炒作,不少藏家被炒作弄昏了头脑。”
第四,看这件艺术品在当时是什么人用的。自古以来,物以人贵。一般来说:是先宫廷,而后文房、最后是民用,寺庙不论。

近年来,明清官窑瓷器拍卖的价格一直不断飚升。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官窑瓷器。因为官窑是为皇室消费而设立的,朝廷可以调遣财力、物力,调集工匠,利用最好的材料,研制最佳的工艺,制作最精美的瓷器,能够做到精益求精而不计成本的,所以能够达到当时最高的水平。

第五,有的艺术品因为成套才有更高的价值。比如黄花梨的椅子,四个椅子为一堂。如果四把黄花梨的椅子卖八十万元,两把椅子不一定能卖四十万元,一把椅子肯定卖不上二十万元。

第六,看品相,就是新旧程度,完好程度。关于品相,多数收藏家十分重视。大家都知道:瓷瓶破损之后,只能卖千分之一。一位长期在日本收罗中国文物的朋友,2006年,从日本带回一个北宋紫定碗。因为飞机托运,碎为三块,当时的瀚海只给五万人民币。紫定是极其稀缺的。如果没有受损,估计当在千万以上。

第七,还要看同样的艺术品的存世量多少。不言而喻物以稀为贵。我们以古钱币为例。比如,北宋仁宗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国家经济,发行的钱币,总的来说比较多,后来存世量比较多,收藏的价格不高,市场上只需几角钱就可以买到。但是,北皇宋有种九叠篆,因精美绝伦,被目为珍品。比较之下,一些在长期战乱之后建立的短命王朝,经济恢复时间不久,货币发行量小,存世量也少,市场价就很高,比如五代十国一些国家的钱币,其中后梁开平元宝,开平通宝,后蜀的广政,闽永隆(铅质),天德的钱币,流落至今,

存世的几乎都是孤品,多的也就寥寥几枚,所以都是无价之宝。

第八,看文物的附属。如一个好的官窑瓶子,要有一个须弥座。好画有好的装裱之外,还要有画盒。御制墨,用紫檀、乌木做盒,镶嵌美玉。还有就是看这件艺术品是不是属于某个少数民族或者特定历史年代的,这些也决定着艺术品的价值评定。

 

刘育新说,自己所总结的这些条件都不是孤立的,不能片面的强调一个或者两个条件,那样都是不科学的。他说,因为历史是发展的,很难想像一件艺术品完全具备上述条件。而这些条件也很难说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在评定一件文物艺术品之前一定要综合起来全面的分析。

嘉宾简介:

刘育新,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北京古街书画院院长。北京市西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纪实文学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长城书画院理事、全聚德集团文化顾问、纪晓岚研究会顾问、朱熹研究会顾问、中国青少年书法协会顾问、加拿大中国诗书画学院顾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艺术顾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顾问、最高人民检察院法治传媒文化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书画艺术顾问、南昌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lambert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