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四人艺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无界——四人艺术作品展

 

      2014年6月25日,“无界——四人艺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包装总公司协办,展出冯小红、尼跃红、董雅、林乐成四位艺术家作品近一百五十余件。展览开幕式由策展人张晓凌主持。著名艺术设计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院长常沙娜先生,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赵萌教授及艺术家代表尼跃红老师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林乐成、尼跃红、冯小红、董雅

 

      “无界—尼跃红、董雅、冯小红、林乐成四人作品展”可作如是观。这四位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子,在设计艺术领域早已是大鳄级的人物,为何还要联袂办画展?道理上面已经说了,如果更明确一点讲,那就是绘画总能以宗教的方式召唤游子们回到自己的领地。除此之外,别无它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展人张晓凌在开幕式上讲话

 

      画展的名称“无界”,是他们自取的。何谓“界”,境也,陲也,指不同领域的界限、界别。在四位艺术家的阐释中,“界”即是画地为牢,是思想的枷锁与创新的屏障。“无界”当然就是对“界”的超越与破除。其意思有二:一是对人为的专业栅栏的拆解;另一点,则是对艺术家身份界定的超越。其实,这两点在我看来并不那么重要,我更为看重的,是他们作品中的“无界”之境: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工艺与绘画、抽象与具象、科学与艺术,融通互生,混沦一体,大道归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赵萌在开幕式上致辞

 

      细究起来,“无界”实际上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术传统。其奠基者、开创者,多为“无界”的大师。如张仃是“毕加索加城隍庙”;庞薰琹是现代主义加民族化;吴冠中是“土土洋洋”,水彩、油彩、墨彩一把抓,“母鸡孵出小鸭来”;袁运甫更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从工艺到绘画,从设计到公共艺术,无不纵横挪移,一一涉猎。从根底上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育观、艺术观均是无边开放的结构。这方面典型事例很多,略说一例。20世纪80年代,张仃聘请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大师劳申柏为客座教授,并请他在大礼堂作了一场讲座。今天看来极平常的事,在那个时代却是革命性的举动。劳申柏的“无界”是世界皆知的,当张仃将其称为“同志”,并由翻译准确地传达给他时,他拊掌大乐,说了一句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话:“天下搞艺术的都是同志”—“无界”得可以吧?

 

      艺术家尼跃红在开幕式上致词以时间计,尼跃红、董雅、冯小红、林乐成四位艺术家都应是这场讲座的听众。这样算下来,我也是他们的半个同学。由此揣度,他们的“无界”之理念,或许就成形于那个年代吧?

 

      四位艺术家的作品我零散地读过一些,但远算不上研究,只能谈点印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尼跃红 同在阳光下

 

      尼跃红本科、硕士修习的是染织艺术,博士阶段又专攻环境艺术。因其卓越的行政能力,他先后在北京多所高校担任领导工作。辗转腾挪于行政、设计领域,却丝毫不减他对油画艺术的热情。如果当下的油画家们多受制于流行的艺术理念,从而日渐矫饰性、套路化的话,那么,尼跃红则在时流之外构筑了一套以乡野主义为核心的新风格。发现西北、青藏高原的乡野之美,并将其在超自然结构中加以重塑,既构成了尼跃红油画的美学鹄的,也是他油画风格的起点与归宿,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了宗教般的凝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董雅 秋冥 2010

 

      董雅以陶瓷艺术为起手,后又从事环境艺术、园林艺术设计,但让他最为着迷的却是水墨。董雅的造境取山水大势,力避烦琐,近于原型又远超原型之上。尤其山体坡石,作适度的抽象处理后,与墨色交错运动,带动画面升腾至“恍然有象”的超然境界。董雅作画,先有笔墨而再取丘壑,厘定画面大势后,依势泼墨,随机生发,率先铺陈浑厚苍润之气象。而后,以渴笔勾勒,勾中见皴,皴中见染,形成密实而多层次的黑灰调子,而飞白处则如天光乍泄,澄澈而透明。在这里,人们所能领略的,不仅是山水的叙事,也是笔墨的传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冯小红 看山 2013

 

      冯小红的画,犹如精神的安乐椅。笔致松脱的安静,结体庄和与偶尔的诙谐,总会若不经意地让观众进入生命的慢节奏:疏懒、惆怅、自语。借女性肖像、人体及日常的卑微事物来拯救、呈现现代社会所遗落的典雅品质与生命节奏,让精神在闲适浪漫的层面上完成自我放逐,是冯小红绘画的美学旨趣所在。冯小红是位女性艺术家,却与女性主义艺术有着根本的不同,她是站在艺术家而非女性主义艺术家的立场来观察、呈现这个世界的。她的作品,一直安静而自我地讲述着这样一个真理:有时,单纯比复杂更有力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林乐成 书中有山 羊毛

 

      林乐成最为辉煌的业绩是他将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充分国际化。可以说,纤维艺术是林乐成最好的绘画,但这丝毫不掩他在丝网版画上的成就。在林乐成的创作中,从纤维艺术到丝网版画,既有观念、形式上的重合,亦有一系列的美学转化;纤维艺术神秘古厚的浪漫气息,在丝网版画上被提纯为出韵幽淡的抒情性;纤维艺术结体的沉厚,境界的廓远,在丝网版画那里化作了裁构淳秀,以及云无心以出岫式的超然。用一句话概括两者,似可以这样说,纤维艺术是林乐成创作中的黄钟大吕,而丝网版画则是他内心的抒情诗。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六月二十九日结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