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国画作品展将在福州画院举行

4月12日,由安庆市文广新局、安庆市文联、安庆市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安庆地区实力派画家“刘琼画展”将在福州画院开幕。

  刘琼的绘画,追求的属大写意的表现手法,具有中国画的传统,更有他自己的东西。他的笔墨大气,构图优美讲究,没有繁琐和堆聚,清新爽朗,留白给人很多想象空间,有大家气象。

 

  书画艺坛上五十岁起步成为大家的大有人在,何况刘琼未到“天命之年”有这样的笔墨修养,他未来的前景无可估量。我看好他!

 

  刘琼画展

 

  柯文辉

 

  这是一个名人过剩、名作罕见的年月;容易产生冲动也容易舒服沉沦的时期;幻想一鸣惊人但墙脚打得不太扎实又怕吃苦、得些实利浮名、少数觉悟者临终悔恨不已的时代,但仍有一些学识艺术成就俱佳的艺术家,连亲人对他都不甚理解,更有无知名度的苦干家,发愤努力,承前启后,为发扬光大艺术竭尽全力,他们坚持扶助青年,播种希望。

 

  青年画家刘琼有幸师事老画家余守谟先生,牢记师教,刻苦不断,敢于创新,成绩颇丰,在安庆画坛小有名气。

 

  余守谟老先生淡泊名利,安贫乐艺,对友忠诚,谦逊严谨,挚爱后辈,都使刘琼受益匪浅,并身体力行。去年余老百年诞辰,刘琼协助老师亲属,全力张罗纪念事宜,任劳任怨,无倦无悔,为我目睹耳闻,印象很深。

 

  刘琼勤于作画,又多次出门游学,向老画家求教,随时记下感受,集散文一册,叙事具体,结合所悟,勾画细节,形象明晰,又随时警惕“借名人羽毛装饰自己。”他告诉我:“我天赋平平,从来没有侥幸成为大家的幻想。画画,只为完善自我,减少思维的贫乏,使平常的日子获得一些艺术的滋润,增添一些精神的力量,只图做好余老的一名普通弟子。二十年来时而反思,做画家之前先学会做人。即使达不到博闻强记,也应该自知之明,不忘底子浅薄,主动补课,画里画外都要抓牢,爱惜寸阴,聚腋成裘。

 

  我很赞赏刘琼勇于补课、自觉加压的律己精神。中国人治学重点在做,离开实践的空谈有害无益。从他身上我仿佛听到余老教诲的回声,受到鞭策。

 

  刘琼的画我看得不全,不便妄议风格,以免以偏概全。

 

  刘琼写葡萄,淡墨透明,舒展自如,运笔不滑,放中见敛,亮度适宜,趋于老辣。今后还要给形似松绑,放开襟怀,消除拘谨,浓淡干湿枯荣交润,由优美升华为壮美。紫藤骨力尚健,有顶风兀立之势,从高标准衡量,解决重色(尤其是墨韵)向观众移动、紫绿等色向远后退的分化,注意风力的大小强弱和画面气流运动的力度。

 

  当下许多人画植物,枝叶仅向左右纷披,不注意前后伸展,四面平衡,风向风力全图统一。刘琼写竹,重视枝条叶子四面开拓,合理安排空间。魏启后画竹不肯掉进明初人夏昶之窠臼,跨过明清两朝相对凝固的造型,由倪瓒、柯九思上承宋贤、苏轼,更接近生活真实抒情的神采,虽未达到风神萧散,真力内凝,已难能可贵。格调朗润,可以参证选择。他画石平稳,笔的起止合乎法度。兰花婀娜摇曳,姿韵流妍,倘能在篆隶书上补钙吸氧,资源托广,冲出行书用笔,以柔韧见阳刚,将有更大突破。

 

  刘琼画古柏,以气领笔,真力弥漫,势壮调高,让读者透过伟岸外形,听到抗御风霜冰雪的心灵独白,密处通风,疏处淡远,可见沉心静气的自控力。远柏老先生誉之“栩栩如生”。就画而言,达到了形似,跟活物一般。但这显然不是最高境界,离不似之似还有一段漫长的苦旅,要学会寄意、传情、写景天人合一。

 

  他画老松沉吟若龙,读来如对嵚磊落古壮士,虽不显赫,威沉毅,外服轻裘,内披铠甲,面带微笑,使人后退。养气比读书尤难,十年仍在初级阶段,像孟子提出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山崩于前,海啸于后,仍持常态。刘琼向往阳刚大美,画老松正是寄望来者多具道德文明之美。

 

  荔枝易画得娇弱,紫红是难驾驭之色;叶子画得厚朴,冲去浮艳,清润不涉机巧,较耐看。

 

  道家强调大味必淡。儒家、墨家对青菜看法近似:“愿士大夫知此味,愿天下黎民无此色”。不能视为居高临下的怜悯,内含人道呼声。白石翁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绿色写花叶,经陈师曾指出,蘸墨代碧,在上世纪改变了在日本无人问津的冷遇,变得声名大噪,此图师白石翁晚年用墨,丰腴不失节奏,色相临近却不重复,不温不火,为广大民众喜欢。

 

  刘琼画得虔诚,质实少铺张。淡黄暖色颂扬秋的成熟,出于写意,叶舞果不动,共享金风清凉,霜雪未至前的爽快,泥土香,汗水开花结实,延续生命。枇杷中部大片留白,牡丹挽留暮春的不凡意象,高蹈如有所诉说的雁来红,谋篇选色,仔细不琐……这些画说明正步入中年的刘琼仍有青春的可塑性。

责任编辑:曹红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