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高小山收藏的六角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小山收藏的六角亭

 

  惊奇、震撼,这是参观者参观时的感受。

 

  人们所赞叹的,是民俗收藏者高小山近30年心血收藏的十余万件民俗文物。规模之大,让很多参观者震惊。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文化宝库一探究竟。

 

  近30年的收藏,从未间断

 

  六盘山下的隆德县,位于宁夏的最南端。隆德县县城有一座废弃的学校,没有老师,也没有学生。那里存放着高小山收藏的民俗文物,不少人慕名前往。几乎每一个人在看过之后,都很激动。

 

  穿过两道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各类藏品:有反映农耕文明的各类农具,有数量惊人的砖雕、石雕等等。楼房内,过道间,整个校园几乎找不到空地,都被藏品填满了。

 

  高小山向记者透露:他自1989年开始涉猎收藏,从未间断过。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拉运藏品的货车从全国各地开进来,已累计有200多车。而隆德县的藏品只是其中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藏品分别存放在山西、江西、四川、陕西等地的库房里。因为运输成本高,那些藏品只能暂时存放。据称,为此每年需要支付的租金和看管费就达100多万元。

 

  记者请高小山“盘点”一下他的收藏。高小山将这十余万件藏品分为28个大类。其中砖雕、木雕、石雕有2万多件,官帽、香包等刺绣作品有2万件,烟具、茶具有3万件……几乎所有上了“年岁”的老物件,都在高小山的视野之内。每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罕见藏品,实属难得

 

  如此收藏规模,就足以让人惊奇?更难得的是,这里有许多难得一见的珍品。

 

  在这所废弃的校园里,记者看到一个临时搭建的大棚里摆满了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牌匾,上面有慈禧、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等历史人物的名字。这些牌匾,有镶嵌在住宅上的,有悬挂在商铺上的。其中,最大的一块是张之洞题写的,长4.5米,宽1.8米。据统计,收藏在这里的牌匾总共有3000多块,可以成为研究牌匾文化的实物资料。

 

  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3000多册家谱和上万件地契。这些家谱,既有印刷品,又有手抄件,总共收录了100多个姓氏,总字数在一百万字以上。尤其珍贵的是,有的家谱中不仅记载着家训,还绘有画像、宅院图、风水图。更具研究价值的,是明、清、民国和解放区的各类地契。其中有的地契五联粘贴,时间长达二三百年,跨越了几个朝代,有的地契还反映了家庭财产分割的状况,是研究家族史和社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更被人看重的是5000多册古代医书和20万个古代医方。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有雕版印刷的,也有用毛笔抄写的。有些医书年代久远,还留有翻阅的痕迹。因为目前没有对这类藏品进行任何整理、分析,其真正的价值还难以判断。收藏者一直期盼,这里面会有存世的孤本,有济世救人的良方。

 

  抢救“老物件”,留住传统文化

 

  高小山介绍说,他的收藏品来自于大江南北,且都分散于民间。而收藏的初衷,是为了留住传统文化。

 

  “岁月沧桑,许多民间工匠转行、离世,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老物件’越来越少。”对此,高小山十分惋惜、痛心。这种紧迫感驱使他走乡串户登门收购被人遗忘的“老物件”。与此同时,他也特别注意捕捉这方面的信息:哪里的古民居要拆除了,他便立即前往,将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建筑材料买下来,然后一一编号,运回来重新搭建。他告诉记者,有一个被拆除的六角亭,因为部件太多,被编了1万多个号。由于工作做得细致,所以这些运回来的构件都可以复原,再现昔日建筑的风貌。

 

  还有一次,高小山在湖南省常德市一个山寨看到有3种字体、5万多字的木活字印刷实物和制作工具,觉得很有价值,便想买下来,但因能做主的人外出打工未归,他便在那里等了一个多月。但是,外出的人回来后却不肯卖,甚至连加价后都不肯卖。直到高小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才被感动了,最终以友情价转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