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收藏莫听“故事大王”忽悠
2016-04-05 16:48:23 来源:东方财富网 已浏览次
发掘藏品的历史信息是值得倡导的收藏理念,古玩给人带来的智慧启迪或许正来源于此。但是,如果缺乏学术积累和艺术修养,对故事的探索反而会让骗子有可乘之机,最容易听故事上当的正是眼力不足、却抱着捡漏心态的收藏新手。
发掘藏品的历史信息是值得倡导的收藏理念,古玩给人带来的智慧启迪或许正来源于此。但是,如果缺乏学术积累和艺术修养,对故事的探索反而会让骗子有可乘之机,最容易听故事上当的正是眼力不足、却抱着捡漏心态的收藏新手。
买古玩总要了解藏品的前世今生。一件古玩的历史沉淀也是它价值的一部分。但是有些卖家为了往膺品身上贴金,会编出离奇曲折的故事,以此来博取客户的信任。
发现藏品背后的历史
藏品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挖掘它独特的历史信息,应该是收藏鉴赏过程中的一种乐趣。一件普通的藏品,有了独特的身世,便增加了一分奇趣。
2011年12月,加州曾举办过一次名为“好莱坞标志”的拍卖会,拍品都是与过去的巨星相关的零星小物,比如经典电影《绿野仙踪》中女巫送给小女孩桃乐丝的那双魔法小红鞋。这双道具鞋本身并无过人之处,但凭借着这段身世而备受瞩目,当时估价200万美元。
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被发掘成营销亮点已不是新鲜事。据说当年毕加索会在画展上亲自向画商解释作品的创作背景,似乎已经有了“故事营销”的影子。他本人传奇般的人生就是绝佳的广告。2013年被万达以2816.5万美元拍下的作品《两个孩子》就记录了毕加索一段传奇的忘年恋。弗朗西丝·吉洛特也是一位画家,毕加索的众多情人中难得的独立女性,比毕加索小了近40岁,《两个小孩》的主角便是他们的孩子克劳德和帕洛玛。
“故事大王”常见套路
关于创作背影、作者经历的故事尚可一听,但是一旦卖家讲起藏品来历,就要竖起耳朵听了。最容易听故事上当的多是眼力不足、却抱着捡漏心态的收藏新手。
最常见的故事是宝物流传史。一种是“苦出身”故事,卖家宣称商品来自农村的贫苦之家,从废物堆中被人发现,还能请买家亲往考察。另一种是“没落贵族”故事,卖家自称是晚清民国大族余裔,家中有不少古董,经历无数社会动荡被艰难地保留了下来。更有藏友在电视节目上声称,藏品盗取自清廷,曾曾祖父是宫里的太监,为了说明太监也有后代,不得不再加一则祖宗过继养子的补充故事,也是难为了他的脑洞。这些类似的故事经过抄袭借鉴、反复修改,渐渐地演变出各种版本。
既然有如此宝物,为何脱手?接下来便有苦情戏、豪情戏登场,或者家中突然遇上变故急需用钱,或者与有缘人交个朋友,忍痛割爱。
当然,有关来历的故事本身也在持续更新。比如有的故事会紧跟着目前的反贪腐形势,宣称东西来自某某高官的私藏。
如果卖家展示的宝物与名品长相雷同,本是一项大忌,然而它却会成为忽悠新手的老梗,说辞是“它们本是一对(一组),另一件就是著名的……”。
冒充回流文物也是惯用手法之一。膺品贩子把东西包装成流落国外、辗转回归的珍贵文物,有情怀的收藏爱好者很容易就被点燃了爱国热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