啇代仿木腔青铜人面纹鼓

  前不久,笔者喜获好友出让一件商代仿木腔青铜人面纹鼓,该器为商代以青铜铸造,仿木腔皮鼓的人面纹鼓,故称商代仿木腔青铜人面纹鼓(图1)。通高18.0厘米,宽14.0厘米,鼓面直径10.4厘米,重0.96公斤。一般古代青铜器绝大多数都是入过土,而从出土后所看到,器外表和内腔的锈色都比较一致的。可是该器则不然,器表面锈色较薄,为灰绿色,而腔内并未见青绿或灰绿色的锈迹,只见到黄色沙土的痕迹(图2)(好似是翻沙成型后、掏空腔内的填充物所留存的痕迹)。笔者认为,这可能主要是储存的环境有差异,而别于多数青铜器入过土后的锈色。但也未有发现是经过洗刷或其它加工等痕迹。后经好友讲述其获得该器的原意,好友说,是别人从江河上的沙滩中偶尔捡到……几经周折后才转到他的手中,最后又出让给笔者。

  该器顶伏双鸟,反向。鼓面无饰纹(图3上),鼓的边缘有仿木腔皮鼓的鼓钉纹两圈(图3下)。鼓身以雷纹为地,前后饰纹相同,均分为上、中、下三组。人面纹为主饰纹居中,睁圆的“臣”字眼(图4),此种眼形常见于商代玉器,是商代美术特有的眼形。高大的鼻梁,脸的两侧各饰以卷草纹,佩以寛阔的嘴巴,三绺头发往上冲,看起来十分威武。在人面纹之上,饰双凤对望纹,挺胸昂首,冠翎下垂相交,凤尾跷起并往前弯,表现神气十足。在人面纹的下方,两条对首的夔龙,躯体的后半部以九十度角弯折向上揚,尾部再曲折往后向下弯,以双龙圆大的眼睛以及须、足也构成貌似人的面孔,更能衬托主饰纹威武和森严(图5)。鼓腹有一椭圆形孔(图2),供掏范泥用,这种工艺特征,为鉴定商鼓的一个重要依据。四蕉足外撇,支撑鼓身平稳。

  据有关报道所知,啇周青铜鼓,极为罕见,寥寥可数,在这之前发现仅存三器,其中湖北省博物馆藏仿木腔皮鼓形兽面纹大铜鼓一面(高75厘米,鼓面直径39厘米。)日本住友氏藏商周青铜鼓一面,香港吉金轩藏仿木腔青铜人面纹鼓(通高约17.4厘米,宽14厘米,鼓面直径10.5厘米,重约0.92公斤)一面(参看〈收藏〉2006年第5期〈吉金轩藏器选介〉作者:香港 文/李正平 图/周明礼 以下简称‘李文’)。“李文”指出“如果吉金轩所藏鼓为商代真品,无疑具有很大价值。北方中原地区铜鼓极罕见,迄今出土寥寥可数,除日本住友氏藏商周铜鼓一面外,现藏湖北省博物馆的一面通体饰单线雷纹组成的兽面纹大鼓,则是‘迄今发现最早、国内唯一’的仿木腔皮鼓形青铜鼓。吉金轩所藏鼓,很可能是己知全球第三面仿木腔皮鼓,中原青铜鼓,虽属小型,亦弥足珍贵。而笔者藏商代仿木腔青铜人面纹鼓与香港吉金轩藏品,从外型结构、饰纹以及儿个主要参数都基本一致,称其为全球第四器,也是恰如其分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素有“铜鼓之乡”之称,广西的铜鼓历史悠久,种类齐全,分布广泛,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十九世纪的清代末期都生产。该器虽说可能不一定是广西产品,但笔者能有机会集藏到手,总算是有点缘份。在此供读者、藏友共同鉴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  商代仿木腔青铜人面纹鼓(主体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2  商代仿木腔青铜人面纹鼓(局部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3  商代仿木腔青铜人面纹鼓(上 鼓面、下 鼓钉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4  商代仿木腔青铜人面纹鼓(局部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5  商代仿木腔青铜人面纹鼓(局部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文仅作学习交流之用,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