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溪多眼云龙纹随型砚鉴赏
2016-01-07 08:51:00 作者:覃冠华 来源:中国文物网 已浏览次
端砚石从唐朝初年开始开采使用,一直延续至今,年代久远,石质优良。端砚石出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麻子坑如果不认真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
端溪多眼云龙纹随型砚(图1)长30.5厘米,宽27.0厘米,高5.5厘米,重4485.0克。该砚属麻子坑砚石,色泽油润,青紫色略带蓝色,近似老坑砚石的色素,以水湿之观察,色彩丰富斑斓(图2 )。该砚一身设置三池,“日”池溶积较大,有二龙运水,可源源不断地保障供给。“月”池是直接为砚堂供水,其一侧还有一个较小的“葫芦”池(图4下),这一小“葫芦”池的用意如何,就不得而知。一对云龙,在云雾中畅游,获得日(池)、月(池)、星(石眼)三星拱照,常年往“日”池运水,水源不断,保障供给。也象征着对笔墨的运用能潇洒自如。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砚石的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
综观该砚有四大特点,一是从底款看,底款是一枚阴文印章(图3下),印文曰:“苏冰私印”,本应是断代的重要标志。可是,能以此来断代吗?而“苏冰”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雕刻家,据有关专家考证,肇庆端砚最早使用见于唐代,汉代的雕刻家不可能活到唐代雕刻此砚。或者说,也不可能在汉代时期就有人使用端溪石材做墨砚,所以此砚虽篆刻“苏冰私印”,但不是苏冰本人的作品。所以,有专家指出,很可能是过去的文人墨客摹刻“苏冰私印”款识做装饰,这不可作断代的依据。而真正的断代的依据,应从饰纹——龙纹上入手,该器年代久远,从龙纹得知,历代龙纹歌曰:“元龙双眼位一侧,发向后飘颈断折”(图5)据此看来,应为元代产品,不会是其它年代产品。只有在这么久远的年代里,相对来说,当时的砚材还比较丰富,较易取材,才能选到如此优质砚材。
二是材质优石眼多。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层次清晰,且作数层,是高档砚材,砚体正背两面青紫色略带蓝色,蕉叶白色正夾在青紫色略带蓝色之间,好似夾心糕一样(图 4上)。石眼多且较大,直径4—6毫米左右的有22个,能清楚地看到,对于直径1—2毫米左右的有20多个,大部份分布在“日”、“月”池底部,用墨时无法看到。还有几颗闪闪发光的玻璃质眼(其中之一)(图3上),就连背面也有数不清的白色星点小石眼,这是多么罕见和难寻。事实也正是如此,具有关资料记载,全国上下,产于宋代石眼最多的砚(端砚),仅有三方:①“端石太史砚”,砚背有28个石眼,引得文人学士竞相收藏。②海水纹“长方抄手砚”,砚背有63 个绿豆石眼,而被称作稀世品。③“端石百一砚”,砚底有101个小石柱石眼,被历代达官贵族争先收藏,曾落到清乾隆皇帝之手,倍加珍爱,后来流落民间,至今下落不明,实属无价之宝。从上述三方古砚看出,它们有着一个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石眼都是在砚台的背面,为什么?是古人不会鉴赏石眼吗?不是,而是石眼的珍稀可贵,因为一方端石料不可能两面都有石眼,即使是有,也不可能都一样多,如果一面有石眼,另一面没有石眼(或者较少),为了更好地保存石眼,当然应在没有或者较少石眼的一面,加工砚池和砚堂。因此可见该砚的石眼多、大、深 ,经精心篆刻、加工还能保存这么多的石眼,十分少见而难得。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端砚来说,只有出自年代久远的器物,才会可能有高精尖的产品。
三是麻子坑的诸多特点集中于该砚一身。如:以水湿之观察色彩丰富斑斓、蕉叶白、多石眼、层次清晰,且作数层,冬天不结冰、呵气可研墨等等,十分少见难得。即使是上述三方优秀古砚,虽说是绝无仅有,但始终只谈“石眼”,对麻子坑的其它特点,只字不提,是它们完全没有具备?还是有意被而不谈,这就不得而知。
四是饰纹的图案构思、工艺等等,十分精良。两条云龙运水,正漫游云雾之中,并获得日(池)、月(池)、星(石眼)三星拱照,十分生动自然。该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常摆设在家中桉头,全家能获“三星”拱照,是多美好的祝福、吉祥语,应是当然的镇宅之宝。

图1 端溪多眼云龙纹随型砚(主体图)
这是该器是在以水湿之观察的情况下的画面,图中较大的白色石眼都能看得清楚,饰纹是两条云龙,云雾缠绕。砚中设一堂三池,圆的为“日”池,弯弯的为“月”池,“月”池右侧还有一小“葫芦”池。

图2 端溪多眼云龙纹随型砚(局部图)
此图是以水湿之观察的情况下拍摄,才看到这样的色彩丰富斑斓的画面,如果在干燥无水分的情况下,是看不到这一景象的,这好似夾心糕一样,共分五层,一、三、五层是青紫色略带蓝色,二、四层是“蕉叶白”。如果是干枯无水的情况下,是无法显示出这样的颜色的,这也是对是品鉴赏奥妙手段。

图2 端溪多眼云龙纹随型砚(局部图)
此图是以水湿之观察的情况下拍摄,才看到这样的色彩丰富斑斓的画面,如果在干燥无水分的情况下,是看不到这一景象的,这好似夾心糕一样,共分五层,一、三、五层是青紫色略带蓝色,二、四层是“蕉叶白”。如果是干枯无水的情况下,是无法显示出这样的颜色的,这也是对是品鉴赏奥妙手段。

图4 端溪多眼云龙纹随型砚(砚材分层、“葫芦”池图)
图上可以看出整个砚材的整体结构,砚石层次清晰,且作数层,中间2、4层为蕉叶白,并且占整体的70—80%,是高档砚材。下图在“月”池的右外侧有一个小“葫芦”池,池的左上方以及右下外侧有几个碧绿色石眼。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