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政策和文物买卖推动书画鉴定流派的成形

  当代鉴定学派是如何产生的,它有着怎样的契机?一个学派的产生,需要经过学者在某个领域几十年坚持不懈地研究、积累,甚至需要几代人付出艰辛的探索和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公认的以谢稚柳、启功、徐邦达等为代表的几大鉴定学派,当然也不是凭空而来,其中包含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因素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时代政策的因素。国家在承传文化方面所必须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对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搜求并加以整理和保护。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恢复文物事业非常重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国家文物机关开始从全国各地大力收购书画文物,今天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大多是解放后由民间征集而来。政府除了从藏家手中购买古书画以外,并委派负责征集工作的专家们四处探访、联络、游说,鼓励藏家们捐赠所藏书画文物,也有许多书画文物收藏家出于爱国热忱,竞相将藏品捐献给国家,如国家文物局委派徐森玉、谢稚柳收购了著名的上海庞氏虚斋所藏大批书画;苏州“过云楼”顾氏,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次捐献古书画藏品约三百来件,现藏上海博物馆等等。各地文博单位收藏的书画不断增加,对古书画的鉴定工作被日益推上日程,突飞猛进的形势发展,需要有一流的鉴定家来从事这项繁复而艰巨的任务,为国家的文物收藏、保护保驾护航。作为时代与政策的需要,高级别高水平的权威鉴定家呼之欲出。

  其次是书画文物买卖的推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市场的开放,文物交易也随之兴旺起来。国内的书画交易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一浪高过一浪,书画拍卖热一路高涨。除了国内的买卖交易,还发展到国际间的买卖流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书画文物交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府指定单位如文物商店、博物馆与国内私人藏家的交易,主要是政府向民间收藏家收购书画藏品;二是政府指定单位与国外收藏家的交易,主要是向国外收藏家出售或购回一部分书画藏品。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经济刚刚起步,需要与国际市场进行交流接轨,国家政策允许有一部分的书画文物在国际市场流通,但是,文物法又规定重点保护文物是不允许流出国门的。因此,必须要有严格地把关,更需要有一批鉴定家为书画文物作真伪及等级鉴定。鉴定是书画交易以及出境许可的保障,长期的实战经验使专业鉴定家脱颖而出,鉴定家的地位与权威同时也在书画交易的实践当中逐渐树立起来,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为成为权威级的鉴定家、为鉴定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真正确立书画鉴定家权威地位并促使当代几大书画鉴定流派形成的较为直接的原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成立和随后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成立,它把一批权威鉴定家推上了一个难以撼动的崇高地位。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