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洪武初年“天”字罐

  【摘要】“天”字款瓷,“天”字罐。“天”字款瓷,不是成化年的“专利”,季文指出:“皇陵作为明代皇家陵寝……尤其是其中3件带‘天’字款的残碗。一般认为‘天’字款是明成化官窑开始使用的款识,由此可知早在洪武初年己经出现了。”明成化“天”字罐以斗彩为主,因其的造型端庄秀丽、小巧玲珑,很箸名,享誉世界。洪武初年的“天”字罐的青花着色与成化不同,其青花色泽一般偏黑、 并有铁锈斑,很容易区别。但还有人说这些洪武“天”字罐是仿品,并且说出的时很确切,说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仿品,原仿成化“天”字罐,因成化“天”字罐,器型较小,现在仿得太大了,这可能吗?这位仿制大师也是瞎了眼睛,大小都不能辩认……。另外更需擦亮眼睛,看看这五件藏品的图片的真伪。现就从这五件藏品来看,都可以看出,己经形成系列产品,怎么是仿别人的产品?例如:1号和5号罐虽然人物纹较为相似,但1号罐的足胫部是莲瓣纹,而5号罐 的足胫部是杂花纹,1号和4号罐 的足胫部都是莲瓣纹(单个不相连),而腹部的饰纹又不一样,特别是全器的内外壁都有青花饰纹,五件藏品有三件器内底有青花“寿”字纹……。洪武“天”字款瓷,肯定是有存在,洪武瓷“天”字罐也肯定存在,并且也不仅此本文所指出的这几件,社会上尚流传不少,在网上时有出现,笔者也集藏一些相关的图片,因本文图片编幅有限无法罗列,仅以文字补充。因成化“天”字罐影响深远,对洪武“天”字罐的认识不足,本文的观点,目前确实是寡掌难鸣,不求搏得很多人的认可,但愿因此而引起人们兴趣和关注。

 

  说到“天”字款瓷,或者“天”字罐,这对陶瓷收藏爱好者来说,并不觉得生疏。而对“天”字罐的用途和含义姑且不谈,至于说到其出现最早的年代是何时,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多年来,一般都说“天”字罐是明成化年官窑产品。据笔者从《收藏界》和《收藏》这两份在收藏类最权威的刊物中,对有关成化“天”字罐(以斗彩为主、少数青花)的报道,较为关注。明成化斗彩“天”字罐很箸名,享誉世界,笔者作了个不完全统计(如附表)。从这个统计数字中看出下面两个问题:1. 明成化“天”字罐实属以斗彩为主,从附表中的15件器物中,仅有2件是青花器,并且这些青花器与洪武初年的青花器不同,可见明成化“天”字罐,在当时是以斗彩“天”字罐(图1、自藏、未被统计在附表内 )为主。因其的造型端庄秀丽、小巧玲珑,而博得宫廷以及高层人物的宠爱,并非一般民间日常用品。2. 从附表15件“天”字罐中,只有10件为完好的。在这10件器物中,有4件在山东景鸿堂2005年和2006年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卖,最高估价200―300万元。可见“天”字罐的价格十分昂贵。

 

  最近,笔者重温《收藏界》2006年第6期季永老师的《遗珠新证洪武瓷》(下篇)——《明中都城遗存洪武陶瓷浅论》一文(以下简称季文)。季文指出:“皇陵作为明代皇家陵寝……尤其是其中3件带‘天’字款的残碗。一般认为‘天’字款是明成化官窑开始使用的款识,由此可知早在洪武初年己经出现了。”从上面所述,瓷器上的“天”字款,确实是洪武初年以开始使用,可是成化年用的“天”字款也是事实。如果说,从洪武初年(1368年)到成化初年(1465年)

 

  就是将近100年的时间,若到明成化生产斗彩“天”字罐时,己超过100年了(据有关资料报道,成化斗彩比较成熟期是在成化晚期)。可见100多年过后,却在明成化晚期又出现“天”字罐(斗彩为主),这也并不奇怪,这是后朝仿前朝款,是十分正常现象。虽然“天”字款瓷早在洪武初年己经出现了,但只不过是仅发现3件“天”字” 款残碗。并没有找到有关“天”字罐的足迹,应该说这是一个遗憾。因此,而造成长期以来对洪武初年的“天”字罐,会被人们忘却而无人知晓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洪武瓷的研究既是热点亦是难点。在这之前,都有对洪武瓷的研究和探讨,如:明洪武瓷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1月15—16日在南京隆重召开,对洪武瓷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笔者虽说对洪武瓷未作专门的研究,但只能说是陶瓷收藏爱好者,因见识浅薄,又缺乏资料,同时仅发现三块“天”字款残碗瓷片,更未见到完好的器物。加上长期以来,一般认为明成化“天”字罐很著名,也错误地认为“天”字罐是明成化官窑的“专利”。因此,也未必把洪武“天”字罐的研究也纳入其中 。说明白一点,除了在季文中提供3件带“天”字款的残碗外,在别的地方也尚未发现洪武初年“天”字款的器物。况且在其他的考古挖掘中也未见有的洪武瓷“天”字款的报道。因此,便简单地认为洪武初年“天”字款,只有碗,没有罐。即使在民间有洪武“天”字罐的幸存,由于人们对其过于珍爱,并因无人对其认识,只好作为一个“谜”,暂时捂住,且不露面,这亦有可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