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泼冷水”:有些藏家用“讲故事”设局

      遭遇金融危机以来,艺术品拍卖市场在经历跌宕之后,似有回暖迹象。不久前,各拍卖行春拍频频传来不俗的成绩,让不少人心头为之一振。然而,大连万达王月宝斋负责人、著名收藏家郭庆祥却有意浇一盆冷水。

      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应仅仅关注成交额、成交率,对于拍卖场上的种种现象有责任也有义务进行质疑和反思。

      现象1 珍品大回流

      在外界看来,珍品的回流或重现并非坏事。中国文物回到祖国怀抱是坏事吗?不是。珍品重新露脸,让大家再次重视它的存在和价值是坏事吗?不是。可是,郭庆祥却指出,这已成为一种现象,应该引起思考,不能认为都是好事。

      “一位以收藏当代艺术著称的海外藏家,突然拿出中国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精品拍卖,并且是以当年的成交价作为底价,在我看来没有理由。”郭庆祥说,“而把这么好的作品拿出来卖,是为了养护他的那些当代艺术,这就更没理由了。”

      姑且不论作品真假,对于海外回流拍品,郭庆祥反问道:“我们知道是好东西,难道人家就不知道了?原本揣在怀里的好东西,凭什么要送回来呢?这值得深思。”

      现象2 “讲故事”就能卖天价

      “讲故事”是证明拍品流传有绪的一种方式。虽然很多藏家以身说法,痛斥“讲故事”的害处,可还是有很多初涉收藏的买家不由自主地相信胡编乱造的“故事”。

      在郭庆祥看来,这些都是无法考证的故事,“从故事开始,送画人、拍卖行乃至参与竞拍者,形成了一条骗局链条。现在的情况是,大家的精品拍卖价格平平淡淡,相反假画、一般画家的作品都卖出了天价。”他指出,很有可能这位一般画家的作品在有的藏家手里一辈子都卖不出去,但是到了另一位善于“讲故事”的藏家手里就卖出了高价——这就是“做局”。

      在拍品真假这个问题上,拍卖行往往以“免责”条款从是非中抽身而出。郭庆祥指出,拍卖行的各项主管部门就是拦截伪作的关卡。如果本身就难辨作品真假和故事真伪,“又如何为买家负责?”郭庆祥说:“由此导致一个差劲的鉴定者到了哪个拍卖行担任主管,哪个拍卖行就会出现一批假画,成为业内无奈的笑话。”

      现象3 预展成了关系平台

      如果一家大拍卖行举行预展,现场会有很多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行话说的“搭船”。他们的目光紧盯那些正在看拍品的藏家身上,并且主动上前搭讪。这些人不是藏家,不是工作人员,而是其他拍卖行、尤其是一些小拍卖行派来的,甚至有人索性在现场散发广告传单。

      “近几年,拍卖行主管、法人到别家拍卖行预展现场去拉关系、抢客户的现象愈演愈烈。”郭庆祥说,“拍卖行不靠实力,而是跑去向藏家兜售。拍卖行如果没有起到对作品严格把关的责任,拍卖市场将不容乐观,藏家完全有理由拒绝进入拍卖行。”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