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与现代科技测试
作者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仿古瓷的研烧,古今皆有。历代社会畅销新品类、新工艺,后世每每竞相仿造,在仿烧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整个中国陶瓷史上,各个时代和各类窑系之间的仿烧,比比皆是。
浙江上虞越窑和江西丰城洪州窑青瓷,自汉、晋、南朝至隋唐以来,两窑相距不远,相互交流与借鉴,瓷器造型、釉色和纹饰多有相似之处。隋唐时期,越窑、洪州窑蟹壳青和刻划花、印花装饰著称于世。五代秘色瓷和宋元龙泉青瓷就是在仿烧越窑青瓷基础上所发展和创新之产品。宋时,河北曲阳定窑刻划花和印花装饰蜚声海内外。江西景德镇、吉州永和窑均仿烧定窑产品,风格极相近似。河北磁州窑白地黑花釉下彩绘瓷独步一时,江西吉州永和、临江两窑均成功地仿烧,且花纹更纤细秀美,色泽更娇艳。吉州永和窑黑釉瓷,景德镇湖田和南市街窑也大量仿烧。景德镇闻名于世之青白瓷,更为吉州窑、赣州七里镇窑和南丰白舍窑争相仿烧,几可乱真。元时,景德镇著名青花瓷,自明季以来更为诸多窑场所仿烧。江西吉州临江窑、横峰窑,云南玉溪窑,福建漳州平和窑以及广东博罗、揭阳、东兴等窑场均大量仿烧。江西乐平华家、匣厂和张家桥,广昌、萍乡也有烧造。清季开始,仿古之风更是方兴未艾。《景德镇陶录》卷二载称,当时仿古品类有“景德器”、“宋器”、“洪器”、“广器”、“均器”、“官古器”、“上古器”、“中古器”、“碎器”、“东青器”、“龙泉器”、“白定器”、“汝器”、“哥器”等多达36个品类。并有“东青户”、““龙泉户”、“白定户”和“碎器户”等称谓。
由于中国瓷器烧造历史悠久,考古发掘资料丰富,又有大量流散传世品,为更好地保存祖国这一大批丰富的陶瓷遗产,就需要努力去研究陶瓷器的发展演进特征,科学准确地鉴定其烧造年代、工艺特征及其真伪。赵汝珍《古玩指南》载称:“瓷器之真伪非若书画之易于确定也,甲人之画而落乙人之款即谓之为伪,瓷器则不然,不能根据欸字以为分别,且在以前大瓷器多无款识,出自官窑者固为真器,但出自他窑而仿官窑者苟冒书官器字样自属为伪……故瓷器之真伪不易确定。”
古代陶瓷器的鉴定,当前主要借助于古瓷窑址考古发掘标本加以对比佐证。对于年代较近的明清瓷器“用现代热释光方法,数据误差不及测试远古陶器来得‘灵验’,……还需要靠我们的眼力”传统鉴定方法,根据各个历史时代瓷器品类之特征及时代风貌,注意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详加分析对比,摸清演变规律,达到熟练地鉴别真伪。要“耳、目、手三者并用”[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测试,对古代陶瓷断代鉴定正方兴未艾。江西境内通过正式考古发掘的万年仙人洞遗址[2]、瑞昌铜岭古铜矿遗址[3]、丰城洪州窑遗址[4]、吉州永和窑遗址[5]、吉州临江窑遗址[6]均进行过测试,对其年代断代、胎釉结构和烧造工艺水平都比较准确。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新石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促使人类定居生活更加稳定。江西万年仙人洞位于大源乡境内的文溪河左岸,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洞穴遗址,从考古发掘所揭示的地层和出土遗物分析,大致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下层)文化出土残陶器90余片,其中仅复原一件夹砂红陶罐。陶器质料均系夹砂红陶系,质地粗糙,羼和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陶片火候甚低,质松易碎,厚薄不一。胎色以红褐色为主。器内壁凹凸不平,属于手制原始陶器。制陶工艺具有相当原始性,且多以打制石器共存,采集和渔猎经济仍占很大的比重,农业还不十分发达,农业痕迹也不十分明显,它代表着较原始的经济形态。根据中科院碳十四年代测定,万年仙人洞陶器烧造工艺比较原始,距今8900余年,当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现代科技碳十四测定与出土遗物时代特征和年代断定多相吻合。
1983年,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选取过江西丰城唐代洪州窑4件盘、豆、碗标本测试表明,洪州窑青瓷使用泥料未经淘洗,采用薄层高SiO2含量的化妆土以改善粗涩的胎壁再行施釉。化妆土为高石英含量的原料制成,粒度比胎壁中的小一个数量级,并且非常均匀,这表明系用淘洗技法经过加工处理。化妆土主要作用是修饰胎壁表面,充填孔隙和缺陷,遮盖其粗涩胎体使器表光滑平整和釉面莹润光洁。测试证实,洪州窑的釉式与唐代其他著名的南方青瓷包括越窑在内“非常相近”。洪州窑青瓷胎质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也与南方青瓷的性质“比较接近”,它们的烧造年代应当相近。科学测试与考古资料断代大致相同。
1983年1月,景德镇陶瓷学院和上海科技大学对吉州永和窑作坊出土之天目黑釉釉料和瓷土原料进行化学分析、X光衍射、电镜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天目釉的釉料采用当地含长石瓷土,与赤铁矿伴生的铁天蓝石和植物灰三种原料相互配合而成,釉料中的锰方解石和植物灰是形成天目黑釉特殊结构的重要原因。永和镇附近盛产瓷土,是宋代吉州窑鼎盛之有利条件。1997年,中科院运用EDXRF对吉州临江窑进行出土标本的不破坏性能量色散型X荧光光谱测试分析,依据“摩尔数的范围判断,临江窑和吉州(永和)窑的样品十分相近”,由此推断,“临江窑和吉州(永和)窑的瓷土原料主量元素的成分相近”。测试还表明,“临江窑的实验点……与吉州(永和)窑的黑釉瓷接近”,两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技专家通过测试推断:“临江窑和吉州(永和)窑间的密切的关系,这与文物工作者的研究的结果一致。这些结果不仅反映了两个窑场相距十分接近,而且临江窑的瓷器在器形、釉色、纹饰和烧造技术等特点上,几乎与吉州(永和)窑的制品相同,可拟定为吉州分窑”。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测试手段运用在文物考古和古瓷鉴定领域中将大有可为。
[1]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上册,中国文物总店1983年版。
[2]郭远谓、李家和:《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
[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瑞昌博物馆:《瑞昌铜岭古铜矿遗址发掘与研究》,江西科技出版社1998年。
[4]陈显求、陈士萍、仝武扬、周学林:《唐代洪州窑青瓷探讨》,《景德镇陶瓷》1983年第1期。
[5]戴粹新、李中和:《吉州窑的釉料及附近几种瓷土原料的研究》(油印本)。
[6]彭子城、梁宝鎏等:《用EDXRF方法研究临江诸窑场古瓷胎的化学组成分区特征》,《南方文物》1997年第4期。
本文转载自《文物考古与现代科学》宿白主编,特此声明,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田家宾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