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交流中的文物包装

  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各地博物馆之间的藏品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物包装和运输就成了文物安全的头等大事,藏品包装是一门严谨而精细的技术。在发达国家,艺术品的包装被当做一门专业技术,有人专门对此进行研究,并通过举办专业讲座、培训等方法培养专业人才。一些有名望的运输公司、艺术品公司都拥有自己的包装专家。在国内大型博物馆有专门负责文物包装的技术人员。然而中小博物馆对藏品的包装,更多的是依赖传统经验来施行,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也没有形成一支队伍,文物包装工作常常由其他人员兼任。

  文物藏品包装最先考虑的是防震,运输过程中机械震动对藏品的损害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在运输途中,文物一般要经过几次转手。首先是公路运行,用汽车将文物运至车站、码头、机场,然后由汽车上搬下,装运到火车、轮船或飞机之上。在经历了长途运输之后,最后,要由汽车拉到终点。每一次改换交通工具,都要经过装卸工的搬动和旅途的颠簸,在公路路况较差和飞机升降过程中,这种颠簸非常剧烈。而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大多已历经沧桑,内部材质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变得脆弱而娇贵,极易因震动而出现损伤。因此,防震是远途运输藏品包装中的首要问题。根据防震要求,藏品的内包装应该软而厚。即紧贴藏品部分用软而厚的包装材料,使藏品在搬动、运输的晃动颠簸之中,不会触及到外包装及其他硬物,避免碰、摔、擦等物理性损伤。传统的囊匣非常适用。它的外壳用硬纸板,或用三合板、五合板刷漆制成,内囊用厚厚的棉花或海绵做成类似所装藏品的形状,再在内囊表面覆盖光滑的软布。藏品装于囊匣中纹丝不动,即使遇到颠簸,亦能万无一失。囊匣外壳用较硬的纸板或木制三合板、五合板做成方形或长方形,装箱时非常方便。大件藏品可直接用木箱内衬囊,搬运时既方便又安全。用囊匣作为藏品的第一层包装,可避免摩擦,减轻震动。不仅如此,配备囊匣还有利于藏品防尘、防潮以及日常工作中安全使用。

  藏品外包装则应坚硬和牢固。藏品装卸时,外包装直接接触搬运车辆和吊运机器,运输时外包装又直接承受车船和机舱的颠簸。整个装运过程中,外包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坚硬的金属撞击,因此包装材料必须坚硬牢固,才能保证不破不损,安全装运。金属材料符合坚硬牢固的要求,但用以包装文物,内面接触内包装部分过于坚硬,易造成内包装磨损进而伤及藏品。较合适的外包装材料是木箱,它软硬适度、薄厚恰当,而且比较轻便,既坚硬牢固又安全方便。木箱在搬运过程中容易擦伤和开散,还需用宽金属条将边角包裹加固,并在箱体两侧加装拉手方便抬放,即可扬长避短,合理使用。

  其次,在藏品的内外包装之间,还需放置一些填充物。传统的做法是使用旧棉花和纸丝。但旧棉花既不卫生又易粘连,纸丝过于沉重,徒增搬运人员的负担。近年来海绵及各种泡沫塑料开始应用到艺术品的包装上。它们质地轻柔,剪裁方便,装箱时或大或小、或薄或厚可按需要随意取裁,非常方便。它们富有弹性,即使运输过程中遭受剧烈颠簸,亦可轻微起伏,减缓震动强度。

  再次,文物要科学、严谨的方法包装,才能保证运输的安全方便。文物应尽量做到一物一囊,避免混乱及碰撞。每个囊匣外应标明内装文物标本的编号、名称,有条件的可附贴照片,以便于清点。较大的文物装囊后可直接装入外包装箱。小件器物一般囊匣亦小,直接装箱易受碰撞挤压,又容易错装漏装,所以先要适当集中。将几个以上的小囊匣集中到一个较大的囊匣中,同时在这个较大的囊匣外表注明内装所有文物标本的编号和名称,即所谓“小件装大包”。装箱时大小、轻重的安排亦有学问。从力学角度考虑,重物、大物较轻物、小物承重能力强,因之装箱时应遵循“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原则,将大件、体重的器物放置于下层,将小件、体轻的器物装在上层。装箱时先在箱底垫上一层填充物,四周及上面也适当留出装填充物的余地,不要使囊匣接触箱体。个别器物如无囊匣,应用干净的棉花、海绵及包装纸特别进行包装。方法是先用光滑柔韧的包装纸包住器物,再用适量的海绵包裹,最外面用柔韧的涩纸层层包严,最后用绳子紧紧捆扎。包装完毕后,亦需在外表标明器物编号及名称。这种特别包裹的藏品,装箱时应置于包装箱最上层,并与箱盖留出较大缝隙用填充物隔离。

  最后,对包装文物的清点核对。由于藏品的存在形态不同,质地千变万化,大小轻重各有差异,包装时不可能整齐划一,采用同样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手法。因此在包装、反复装卸和开箱清点等工作程序中,极易出现错装、漏装等事件。一错一漏,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在包装运输过程中如何采用科学方法防错、防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问题。文物标本装箱时,为了心中有数,防止错乱,应同时制作器物装箱单。装箱单的内容包括:箱号、器物号、器物名称、每箱总件数。装入一件,填写一件,每装完一箱实物与装箱单核实无误后方可封箱。一批器物全部装箱完毕后,应将所有装箱单与藏品提借单据核对,无误后才能装车。装箱单一式二份,箱内装入一份,包装负责人保存一份,以备随时清点盘查。开箱时,应先核对器物与单据,核实无误后再搬动藏品。

  总之,做到以上四点,将有利于文物的安全交流和运输。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