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学视野下的辽代丝绸之路

  内容提要:辽代是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时期,出土文物业已成为体现其兴衰状况的重要观察点。通过对现有辽代丝绸之路文物考古材料的梳理,可窥视辽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和特点,补充文献记载之不足,有助于重构丝绸之路史的薄弱环节。

 

  关 键 词:文物考古/辽代/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杨蕤(1975-),男,陕西横山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边疆历史地理学、西夏学和民族考古学研究。

 

  10——13世纪是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贸易路线、贸易方式、贸易主体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1]。当中原政权受到割据政权的影响而使得丝绸之路不再呈现出“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盛况时,辽阔的北国却掀起了一股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高潮,其表征之一就是大量文物考古遗存中含有中亚或西方文化的因素,这无疑与丝绸之路存在着密切关系。国内学者安家瑶、马文宽、田广林、张景明等学者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辽代出土文物在中西方交流中的作用[2]。本文在梳理学界成果的基础上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出土文物基本情况

 

  出土文物及考古学资料是观察丝绸之路状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窗口,一些重要的出土文物或考古遗址往往成为中西交往的文化符号。例如学界较为熟悉的具有异域风情的唐代胡俑,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金币,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瓶,近年来发现的安伽墓、虞弘墓等。每一次的重要发现都能激起学界讨论的热情,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受制于研究资料和研究现状,学界多聚焦于汉唐时期的丝路文物和遗址,尤其是涉及粟特人的考古发现有较多讨论。事实上,辽代故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及考古遗存中亦有不少与西域及西方交往、交流的信息,也是反映辽代在陆上丝绸之路中作用与地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察点。

 

  从时间上看,这些文物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时间跨度较大,但前期均是一些零星的发现,并未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1983年至1986年辽陈国公主墓的发掘改变了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该墓葬中出土的丝路文物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特征鲜明,尤其是具有的浓郁伊斯兰风格的指向性,从而引发了学界对辽朝丝绸之路的关注和讨论。从地域分布状况看,这些文物多分布于辽朝的核心统治区,如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辽宁中西部等地,在华北平原的天津、河北等地亦有发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物多发现于长城以北地区,其输入的路径和历史背景更能引发学界的兴趣。从文物的类别看,主要有装饰类文物,如琥珀或玛瑙饰件、玻璃器、金银器等。为了便于分析和讨论,兹将与伊斯兰世界相关的出土文物和考古资料成表如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