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三)形成过程的后期阶段(距今6000年前后)
二十世纪70年代,在浙江余姚发现的河姆渡遗址曾轰动国内外学术界。由于河姆渡遗址的地势湿洼,文化堆积长期被水浸泡,为各种有机质遗物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因此出土了异常丰富的植物遗存,例如栎果、菱角、芡实(Euryale ferox)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大量稻谷遗存。有学者推断,河姆渡文化已经处在了发达的稻作农业阶段[20]。但是,由于当时的发掘没有采用科学的采样方法,对出土的各种植物遗存无法开展量化分析和比较,野生植物在当时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不得而知。因此,稻谷是否确实是河姆渡人的主要食物,稻作农业是否确实是河姆渡文化的经济主体,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2004年,同样在浙江余姚发现的田螺山遗址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机会。田螺山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相距仅7千米,两处遗址的微环境相似,遗址面积类似,文化内涵基本一致,堆积中也保存有非常丰富的包括植物遗存在内的各种有机质遗物,可以这样说,田螺山遗址几乎就是河姆渡遗址的“再版”。在田螺山遗址的发掘过程中,采用了各种科技考古方法,全方位、系统地收集遗址中埋藏的资料和信息,其中包括采用浮选法获取植物遗存。截止目前,已经采集并浮选了土样222份,从中浮选出土了大量的植物遗存。
经过实验室的初步整理和鉴定,在田螺山遗址浮选结果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植物遗存,包括稻谷、菱角、栎果、芡实、葫芦籽(Lagenaria)、南酸枣核(Choerospondias axillares)、柿子核(Diospyros sp.)、猕猴桃籽(Actinidia sp.),以及各种杂草植物种子。田螺山遗址浮选结果中的绝大部分被送到本文作者的实验室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植物考古实验室进行整理和鉴定,由于浮选出土的植物遗存异常丰富,整理、鉴定和数量统计等实验室工作十分繁重,目前仍在进行中。根据已经完成部分的分析,特别是对出土稻谷遗存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认识:其一,稻谷应该是田螺山人的重要食物资源之一,属于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人从事着稻作农业的生产活动。其二,稻作农业生产并没有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田螺山人乃至河姆渡文化的经济主体,通过采集劳动获得的野生植物,例如菱角、芡实、特别是栎果,仍然是当时的重要食物资源之一。
农业生产与采集狩猎活动的更替是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不是一场非此即彼的变革。根据对田螺山遗址浮选结果的初步分析,河姆渡文化并没有达到完全的稻作农业阶段,应该仍然处在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生产转变的过渡时期。
(四)形成过程的完成阶段(距今5000年前后)
那么,究竟在何时稻作农业真正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经济的主体?对这个问题,目前尚无法做出准确回答,需要在今后继续开展浮选工作,尤其是需要选择关键时代的重要考古遗址开展系统的浮选工作,为讨论稻作农业形成过程提供考古证据和分析数据。但是,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对稻作农业的发展做出一些预测。
在长江下游地区,良诸文化(距今5200——4300年)应该是建立在稻作农业经济基础上,换句话说,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后,稻作农业生产已经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主体。在良诸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遗址数量剧增,环太湖区域特别是杭州湾地区,良诸文化遗址分布的异常密集,这种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应该与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只有依靠稻作农业生产,才能维持在相对狭小区域内聚集的大量人口的生存。另外,良诸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如各种大型建筑的修筑和精美的玉器制作,特别是在近期新发现的良渚古城,其营建工程巨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这些都需要有完善的稻作农业生产体系和充足的农产品作为支撑。
在长江中游地区,稻作农业生产取代采集狩猎稻的过程完成的也许略早一些,有可能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的大溪文化时期,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城头山遗址是一座古城址,碳十四年代测定在距今6000年前后,这是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古代城址之一。这种属于中心聚落性质的古代城址的出现也是区域性人口增长或聚集的特征之一。城头山遗址的城墙是经过夯筑的,底宽在10米以上,这种相对复杂和需要投入大量人工的古代大型建筑,同样需要有相对发达的稻作农业生产作为支撑。
(五) 小结
距今1万年以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开始耕种野生稻。在人类耕作行为的干扰和影响下,从自然生长的野生稻群体中逐渐进化出了一个新品种——栽培稻。与此同时,人类社会赖以为生的采集狩猎活动也开始逐步向稻作农业生产转变。稻作农业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渐变过程,大约经历了数千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采集狩猎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趋衰落,稻作农业的地位日渐增强。大约在距今6000——5000年间,稻作农业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主体。
责任编辑:小明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