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贝加尔、蒙古的新石器时代及早期玉器研究

  11月7日从辽宁省有关部门获悉,11月4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专家论证会,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单位各个领域的专家,最终得出“丹东一号”沉舰为致远舰的结论。

 

  1894年9月17日,经过5个多小时的海战,北洋水师的扬威、超勇、致远、经远四艘战舰沉没于甲午海战交战区。百余年之后,2013—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甲午海战交战区共同组织实施了“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考古队员运用多波束、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按照水下考古规程要求,进行了物探调查、重点调查、水下试掘等艰苦的工作。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说,“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是首次大规模系统开展的近现代水下考古工作,由此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

 

  据介绍,多重证据确认“丹东一号”沉舰为致远舰。考古调查中,通过磁力仪物探的科技手段,测算出“丹东一号”沉船铁质遗物的体量约为1600吨,而资料记载超勇舰是1380吨排水量。致远舰排水量为2300吨,与“丹东一号”的水下舰体1600吨相匹配。同时,考古队在2015年获得一张日本所绘“黄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图,明确标注出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与目前“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误差不大于1000米。

 

  此外,致远舰为穹甲巡洋舰。本次水下调查发现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吻合,考古调查现场发现的多个方形舷窗,只安装在致远舰上,也成为识别致远舰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同时,水下考古发现了3件带有清晰致远舰舰徽的定制瓷盘和一把印有致远舰徽标、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

 

  与会专家建议,未来的工作应以致远舰整体打捞展示为目标,进一步开展相关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鉴于海水出水金属文物的脱盐保护仍是世界性的难题,专家强调保护利用工作应着眼长远,思路清晰,要综合考虑出水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博物馆建设和宣传展示,制定总体工作方案,脚踏实地开展工作。 2015 年10 月19 日,应李水城教授邀请,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布里亚特共和国蒙古学、佛学、藏学研究所研究员娜塔莉亚· 岑杰诺娃(Natalia Tsydenova,现任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作了《贝加尔地区与蒙古的新石器时代》和《贝加尔地区古代软玉的物理化学特征研究》学术报告(后文已刊布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355(2015), pp.114-125)。现将报告内容整理如下,以便国内学界及时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史前考古及最新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