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充满诗意的话语,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对传统村落呈现的田园生活的眷恋。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2012 年,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为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精神,联合成立了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传统村落认定标准,开始组织对全国传统村落进行摸底调查。

 

  在黔东南青山绿水间,那些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或青山环抱的苗、侗民族村落,得到四部委专家认可,共有278 个村落先后三批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成为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这些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远离都市而得以保留的传统村落,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丰厚遗产。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现状

 

  黔东南各地的苗、侗民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侗族村寨以鼓楼耸立寨中、花桥(亦称风雨桥)立于寨脚为特色。侗族民居属于典型的山地干栏式木楼建筑。房屋依山势而建,形成鼓楼高耸,房屋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侗族传统村落格局。在九洞、十三洞等南部侗族村寨,村民还在村寨边水塘上修建一幢幢禾仓,在村寨空地上修建晾禾架。秋后,村民们将刚摘来的糯禾挂在晾禾架上晾晒,形成一排排黄澄澄、金灿灿的禾晾。禾仓和禾晾成了侗寨一道独特的农耕文化景观。

 

  苗族村寨主要以吊脚木楼和半边吊脚木楼为特色。居住在清水江、舞阳河流域、雷公山和月亮山区、都柳江畔的苗族,从山脚至山顶都建有几十至上百户的村寨,村内最具特色的是芦笙场,一排排吊脚木楼构成苗族山寨的独特景观。不论是苗族村落还是侗族村落,最热闹的是他们的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苗、侗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沿袭下来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苗、侗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侗民族文化认同的旗帜。

 

  因此,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不仅有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更有维系苗、侗民族情感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仅包含那些乡土建筑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更包含着村落中至今尚生生不息,维系村民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农耕文化遗产。

 

  现代化进程中苗、侗民族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随着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港等立体交通格局的建成,承载传统文化、坐落于大山深处、处于农耕文化下的中国最集中连片的传统村落,在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已受到猛烈的冲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