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术研究 引导观众审美趣味
2015-09-30 16:04:05 作者:曾君 来源:中国文物报 已浏览次
9月17日至18日, 故宫博物院举办了“2015 年《石渠宝笈》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和2015 年9 月8日至11 月8 日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延禧宫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均是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及新加坡的64 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会议共有49 位代表发言,分两个会场同时进行,发言者事先都作了精心的准备,15 分钟的阐述准确而精彩,讨论气氛热烈,提问者尖锐提问和发言者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学术思辨的精神,评议人的评议简短、客观而深刻。
本次研讨会紧紧围绕《石渠宝笈》进行,既包括了《石渠宝笈》的编纂、清宫鉴藏, 亦涉及《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碑帖的整理和个案研究,会议主题集中而不失丰富,论文表述精微而不失宏大。众所周知,《石渠宝笈》是乾隆嘉庆内府藏书画的著录,由故宫博物院来举办以《石渠宝笈》为主题的研讨会,可谓是实至名归。这也是学术界第一次以《石渠宝笈》为主题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必将对中国古代书画史、鉴藏史的研究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中24 位中国港澳台及外籍学者参与,人数超过了所有与会代表的1/3,可见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在海外的影响力。与会学者几乎涵盖了收藏、研究中国古代书画的重要国家、地区和机构。
与会专家基本上都提前提交了论文全文,秘书组也印制了论文集,资料翔实,准备充分而规范。经过两天、13 场的发言、讨论和评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石渠宝笈》及相关书画、碑帖的研究。
本次会议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靠传统目鉴和文献考证相结合,在鉴定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代笔是书画鉴定中的难题,傅申依靠多年的实战经验和大量材料的分析,发现了《石渠宝笈》的编纂者梁诗正为弘历宝亲王时期代笔的事实。肖燕翼通过题诗与文献著录的校对,以及钤印、本体笔墨的研究,发现故宫藏倪瓒《古木竹石图》和上博藏倪瓒《汀树遥岑图》俱为伪作。王连起以文献著录版本的考证为契机,通过文献的考证和实物比对,否认《晋文公复国图》的作者为李唐,以及题为宋高宗御笔,认为该图应是宋高宗朝院画家的作品。凌利中考证出释祖铭《行书赠蔡霞外》系从上博藏李升《澱湖送别图》中割出,以及弗利尔美术馆藏王渊《木芙蓉图》与故宫藏《水墨牡丹图》、大英博物馆藏《桅子花图》原应为一卷,并进一步确定了图像的真伪及创作年代。
印章也对书画鉴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此次会议有部分论文专门讨论用印问题。王耀庭将传世书画上所见南宋内府帝后用印逐一进行分析比对并分析其真伪,牛克诚对绍兴御府印的不同表现形态及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赵晶对明初“典礼纪察司印”的演变及使用期限作了细致严谨的考察。
二、在材料的搜集、整理上有新的进步
通过新的资料的发现、梳理,推动了传统研究课题的新进展。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故宫博物院的重要藏品,该图一直是国内外艺术史界研究的热点。余辉在论证现存《清明上河图》画幅完整的基础上,着重对卷后诸家跋文进行了考释,发现遗失的邵宝跋文对解读该画的创作动机有重要的价值,为该画隐含的“社会危机说”提供了新的证据。章宏伟通过对向敏中一族在宋代繁衍迁徙,尤其是吴兴向氏的考证,认为《向氏评论图画记》成书于张著跋文之前,与南迁后吴兴向氏的“画目二大籍”没有交集。衣若芬根据现存于朝鲜的三个完整版本还原了《北京八景诗集》的原貌,认为胡广等十三位永乐词臣题咏《北京八景》并非都是出于实景体验,而清宫旧藏本《北京八景图》也并非王紱所作的实景画,而是参照王紱诗作绘制出来的作品或摹本。张震分析了乾隆在书画上的题跋,以画禅室为切入点探讨乾隆内府的绘画品赏趣味。董建中通过《乐善堂全集》《乐善堂全集定本》《石渠宝笈》三重文本的细致比较,得出《石渠宝笈》的文本编纂直接来源于画作的结论。吴敢、田艺珉对《石渠宝笈》著录、整理《诗经图》和建立学诗堂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探讨背后的政治动机。
通过博物馆藏中国绘画及《石渠宝笈》著录作品的系统梳理,公布了大量新的资料。围绕会议主题,不少学者利用自身便利的条件,对海内外博物馆等藏《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研究现状提出了细致的分析,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材料。如艾德玄、刘晞仪、马麟、史明理分别对檀香山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清宫旧藏绘画收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司徒元杰、郭丹对香港地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石渠著录书画的整理和研究。王祎则对清宫旧藏碑帖文物进行了详尽的梳理。通过这些学者的贡献,对《石渠宝笈》著录作品及清宫旧藏书画碑帖现存状况得到一个较以往更为清晰的整体了解,为进一步的整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前关注较少的碑帖、纸品等,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施安昌分析了乾隆对石鼓文持久特殊的兴趣,尹一梅对康熙御笔《步虚词》拓本的出现背景、文物价值进行了详尽的考察,许国平厘清了懋勤殿本《淳化阁帖》是石渠著录本等学术疑问,秦明分析了《孔颖达碑》的流传过程,何碧琪对《麻姑仙坛记》诸版本进行了细致严谨的考证,朱赛虹对《石渠宝笈》著录的纸品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和分析等。
三、拓展了研究视野
中国学者从新的角度审视传统艺术史课题, 获得新的启示。《石渠宝笈》并不仅仅是清册账目,从中亦可见清内府书画鉴定、收藏理念,陈韵如从《石渠》著录宋徽宗书画入手,探讨了乾隆本人对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的态度,曹星原从政府树立文化权威的角度讨论了《石渠宝笈》编纂的目的。卢素芬关注了一批原在《石渠宝笈》打入冷宫的“次等”之作跃升为“国宝”的现象。通常比较关注书画作品是如何进入乾隆御府,而较少关注乾隆时期御府的书画如何散佚出去。吴雪杉从金代李山《风雪杉松图》上的乾隆题诗及清内府鉴藏印入手,讨论乾隆重华宫茶宴联句及赐画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考证了清内府用印制度的转变。《五马图》学界一般认为是李公麟纪实性的画作,黄小峰对好头赤、照夜白的题跋及满川花像是否为原配提出质疑, 通过《宋会要辑稿》中朝贡的记载与画面题记进行比对, 否认《五马图》是纪实性的作品,认为图像是出于想象,题记文字是出于虚构。
西方学者从中西交流的视野进行的新观察。胡素馨选取了《弘历洗象图》、《是一是二图》、玉粹斋婴戏图贴落及倦勤斋通景画四幅乾隆时期的绘画,从想象身份、形象、空间三个层次,对乾隆时期视觉文化——“折射”进行了探讨,其研究勾勒出了欧洲绘画技法及观念对清代宫廷绘画的影响。张弘星认为《石渠宝笈》著录作品以贮藏地点为次序,其著录方式、收藏理念有可能受到欧洲收藏传统和空间定位象记术的启发。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