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区褪色技术与博物馆用光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博物馆展示用光及微区褪色检测技术(Microfading and Light Management in Museums)”国际研讨会及培训班于5月26-27日在北京耶鲁中心召开。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及培训班是由耶鲁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一次集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研讨了文物色彩的知识、博物馆展示用光的选择、光照对文物色彩的影响及微区褪色技术等,与会者亲自操作微褪色测试技术设备,并对自带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加深了对这一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微区褪色检测技术

      光照会使有色文物表面褪色,给文物带来损害。过去通过设置文物展览时的光照强度和展览时间表来尽量延缓文物表面颜色消褪进程。这一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依然对文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在博物馆照明设计中,也经常由于不能兼顾不同文物材料的光稳定性而导致文物表面颜色改变。

      在传统方法中,对于色彩的稳定性检测通常选用与文物材质相近的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将相似材料的模拟物暴露于不同的光照环境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该材料分析检测从而确定其稳定性。这一方法耗时长、用料复杂且存在多种不可控因素。

      微区褪色检测技术是一项新兴的色彩稳定性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判断文物表面颜料或染料的光稳定性。这一技术由Paul Whitmore博士于1999年提出并制作第一台微褪色检测仪,后经Julio del Hoyo-Melendez博士等人的不断完善,该技术已日臻完美。

      这一技术旨在直接测量分析对象的光稳定性来预测该分析对象的脆弱程度。通过将分析对象的一个很小的区域(直径0.4毫米的圆)暴露在较强烈的光照(75W的氙灯)下来诱使其褪色,同时对光照区域进行持续颜色测量。在分析对象的颜色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前就可以对于被分析对象的光敏感性进行评估,并结束测试。整个测试时间根据被分析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持续时间为5分钟左右。

      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微区褪色检测技术具有检测区域小,检测速度快,无损检测等优点,这些优点使得这一技术更适合应用于文物表面光稳定性的检测。

      微区褪色检测技术案例

      微区褪色检测技术自发明之初就由于其各项优点而被迅速应用于文物保护工作中。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博物馆保护研究所曾采用这一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如将姜黄和普鲁士蓝染色的丝绸置于氩气环境中并用微区褪色技术检测其光稳定性,从而对姜黄类及普鲁士蓝类染料染色织物的博物馆保存及展览环境提供数据支持。Julio del Hoyo-Melendez博士等人对阿拉斯加当地艺术品展览的各项展品进行了光稳定性测试,测试样品包括丝织品、棉织品、羊毛制品等多种材料,并根据测试结果对各项展品的最佳展览环境进行设置,最大程度上防止文物受到来自展览过程中光对文物造成的损害。

      除了应用于各种展览,微区褪色技术也被多家著名博物馆应用到馆藏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环境监控中。其中较有名的包括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德国柏林国立博物馆、波兰克拉科夫国立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应用微区褪色技术解决了博物馆展品展出时遇到的两大问题:缺乏展品褪色率数据和缺乏一种结构化的评估方法来评估展品展出多长时间会显示褪色和褪色所带来的相对影响。这一技术实现了对任何有颜色物体的光敏感性测定,并对照4号蓝色羊毛染色板的国际标准进行详细分级,根据光敏感性分级结果设定博物馆展品固定展出的展览用光,实现了多种文物长期固定展览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微区褪色检测技术应用前景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大国,全国各地四千余家博物馆中珍藏着无数的世界文化遗产瑰宝。纸质及织物类文物是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大宗,也是最难长时间保存的文物类别。为了妥善保管某些极其珍贵的纸质、织物类文物,很多博物馆将这些具有深远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瑰宝深藏于库房之中,极少使之与公众见面。还有些博物馆将一些珍贵的纸质、织物类文物摆放在对文物伤害极大的环境中向公众展示,造成这类文物的永久性损伤。以上两种情况都是每一个热爱文化遗产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现在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界对温度、湿度等条件对文物保存的影响已具备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是对光,这个在展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文物的影响程度却缺乏合理的认识。

      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文物材料性能的手段方法也随之发展。更多科学化、综合化的分析手段被应用到文物材料分析检测中。微区褪色技术是当今最前沿的微损文物光损害评估技术,文化遗产保护发达国家已普遍开展了微褪色技术对展览文物的光损害评估及应对方案制定。微区褪色技术由于检测区域小,检测速度快,无损检测等优点,与文物材料分析检测的要求不谋而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文物材料光稳定性的分析检测,尤其是纸质、织物类文物的分析检测中,可以为博物馆文物保存及展览提供更翔实可靠的数据,实现纸质文物、纺织品文物的固定展出,向更多热爱文化遗产的人展示这些瑰宝。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