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一普”新发现的宋代铭文瓷谷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福建省顺昌县发现多件当地出土的宋代瓷谷仓,其中有两件尤显重要。

 

  宋元祐二年(1087)青釉刻划花堆塑水波纹带盖瓷谷仓

 

  罐子口,直腹下稍鼓,下收至底,饼足;盖直口,弧顶,宝珠钮,宝珠钮外贴波浪纹如盛开的莲花;罐口沿下凸弦纹一周,口与弦纹间阴刻斜方格纹,上下腹部堆贴水波纹,水波纹间阴刻三层三排鼓钉对开大门,门上有翘角两脊顶,右侧阴刻八竖行文字:“千秋万岁,仓库常满,典库常开,男女大旺,子孙吉利,昌昌进入田庄,元祐二年七月日记”。左侧阴刻两组四叶花卉、由两组斜方格纹间隔。施青釉。灰胎较粗松。盖里、罐里及近底以下无釉。

 

  该谷仓右侧阴刻的“元祐二年七月”纪年款识清晰可辨,使该器物成为这一历史时期之标准器,独具参考价值。为鉴别这一历史时期此类瓷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当地民间丧葬习俗的宝贵资料。

 

  宋青釉多嘴瓷谷仓

 

  直口,短颈,丰肩,长腹微鼓,外假圈足,实为小平底。肩腹部作五层,每层堆贴五组有孔尖角,孔与腹内不通。腹部阴刻“我五谷仓”。灰白胎,胎质较坚致。施青黄釉,开冰裂纹。瓶内及足底无釉。

 

  该谷仓腹部阴刻的“我五谷仓”铭文,实证了该类器物“谷仓”属性,雄辩地澄清了此类器物究竟是不是谷仓的学界相关争议,亦独具价值。

 

  这两件器物的形制风格,都与仓廪建筑或贮藏粮食谷物密切相关。多角罐或瓶,“角”与“谷”在古代南方地区发音相近,“多角”为“多谷”之转音。谷仓坛外观虽为大罐形,但上方装饰有仓顶,中部装饰有仓门形状,有的堆塑卫士或公鸡,还有刻划稻穗,显然说明属于谷仓的功能和性质。圆形的谷仓模型是直接模拟现实中的仓库建筑形式,具有浓郁的民俗生活气息。有学者研究认为,此类器物可统称为堆塑瓶,起源于古代中华民族从事种植五谷、豢养六畜的自然经济,它是古代南方百越民族崇尚五谷,以谷物随葬遗俗的反映。这些器物在顺昌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农业生产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生活习俗。

 

  顺昌地处闽北山区,自古以来溪山水土丰厚,素以农耕经济为主,据明正德马性鲁《顺昌邑志》所载,其土有:“黄壤,山原间皆有之,在山者宜竹木,在原者宜五谷;黑坟,多在平原之地,为田则宜稷麦,为圃则宜蔬菜、瓜果、桑柘、苧绵之类;涂泥,宾溪下湿之处,最宜稌稻,亦宜蔬菜。”顺昌建县于后唐长兴四年(933),至宋代人口渐多,经济文化长足发展。在任官员多有作为,如:俞伟“元祐初知顺昌县,初县民生子多不举,伟集耆老,谕以理,贫者许赡以粟,所活者不可胜计”“造舟利济,缮备以田”“木生连理,粟一本三十九穗,民歌颂焉”。民间的粮仓虽然不见记载,但出土的多种形式的仓廪,映证了宋代顺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粮食丰收的缩影和百姓生活比较富足的写照。

 

  顺昌出土谷仓明器,反映了宋代地方“视死如视生”的民情风俗。《县志》记载:邑人“男勤耕稼”“女务绩纺”“重去乡土,不事工商,在乡无间贫富,有田必耕,居城市者亦以耕稼为业”。传统的男耕女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扎根于宋代顺昌的社会生活土壤,制作陶瓷谷仓明器随葬于先人坟墓,让他们在幽冥中继续使用,一者孝敬祖宗,二者护佑子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形成了采用谷仓明器形式的丧葬风尚,这种理念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作者单位:顺昌县博物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