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古玉鉴定解析之包浆及灰皮的鉴定

      1、包浆及灰皮的成因:

      我认为包浆有两种情况:

      一是玉质较好,抛光精细的玉器,如果没有埋在土壤中,坑口环境相对干燥,所以就会形成一种玻璃光感很强的光泽,有的人称为“玻璃包浆”。往往这种玉器沁色、土蚀、灰皮现象相对比较轻微,做工也非常精美。

      玻璃光(自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另一种就是久埋在土壤中,长时间吸附土壤中的有机质,玉质分子结构又发生了变化,在玉器由表及里慢慢形成的富有很柔润光泽的氧化层。我们通常指的包浆就是后一种情况,在盘玩过程中出现的柔润的光泽,我们也通常称之为包浆。在出土瓷器中通常会见到表面很柔润的光泽,估计也是这个原因。

      柔润的光泽(包浆)首博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灰皮则是由于坑内的地湿、地热、腐烂物质的腐蚀作用,玉表水分子结构流失,打磨精细的表皮受到破坏,形成的一层灰状物质。

      2、包浆及灰皮的鉴定要点:

      A、包浆要厚重,看起来柔和,润泽。特别是打孔及砣工中的包浆要和玉表包浆浑然一体。伪古玉无包浆而言,有的只是趁热打过蜡或是用油浸过,这种情况,用火一烧,闻一下便知。老玉新工则在加工痕迹处无包浆。

      孔洞包浆的一致性(陕西秦景公墓镂空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B、把古玉放到温水中浸泡一会取出时,用手指捏住玉器,慢慢松开,会有一种黏附的感觉,应是玉器吸收的有机质排出,或是玉表氧化形成的粘膜。伪古玉无此现象。

      C、有玻璃包浆的玉器,在盘玩过程中,原来的玻璃光泽会逐渐消失,慢慢的也会变成柔润的光泽。至于何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玉器在干燥、密闭的坑内,分子结构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出土后由于空气中或是人的汗液油脂中富含有机质,玉器要恢复本性,需要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玉器吸收有机养分而发生化学变化,玻璃光尽失,变得柔光滋润。这个观点还有待于专家更科学有力的证明。伪古玉出现玻璃光,不但刺眼,盘玩时也不会有变化。这是真假玻璃光的最大区别。

      D、带灰皮的玉器,盘玩时,灰皮会慢慢消失,放到水里浸泡或是放置一段时间,灰皮会重新显现,直到盘玩通透。

      E、灰皮的分布一般是成不规则的云状,厚薄不均,过渡自然,变化丰富,无规律可循。假货的灰皮是用酸或碱腐蚀出来的,会呈现一片一片的,边缘明显,无变化。用鼻子闻或是PH值试纸很容易鉴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F、“有灰就有沁”,这是行里普遍认可的观点。有灰皮的玉器,灰皮下面会伴有各种沁色,而且沁色过度都很自然、变化也很丰富,这是由于水分子结构散失厉害,沁色更容易侵入的原因。把它放到水中观察,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假货一般不会两者兼顾。

      汉代的双耳杯,可以看出灰皮和沁色的层次关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G、利用双氧水浸泡做的假灰皮,和利用酸碱做的假灰皮一样,用水泡过一次或几次,灰皮便不再呈现。

      汉代双耳带环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