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盛京城考古

      2015年3月28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沈阳召开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开题报告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和社会科学院、沈阳市文物局和北京、天津、辽宁、吉林等地的高校专家学者对课题的选题和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一致建议切实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的交流与合作,课题成果要真正实现田野考古实践与史学理论的有机结合,要从深层次解读盛京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盛京城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盛京城是清朝的第一座都城,也是唯一的陪都。它从整体布局到具体建筑结构等,都是满族在充分吸收汉文化和蒙、藏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满族自身的建筑思想和特点,集中反映的是满族的民族特色,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具有唯一性。

      盛京城的修建和经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辽阳为中心经略东北的城市地缘格局,使沈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登上历史舞台,其影响深远。近年,国家确定沈阳市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无疑是这一城市地缘格局的延续。

      盛京城考古的内涵

      盛京城考古的定义和定位:盛京城考古,是运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手段,收集、记录盛京城全部的地上建筑和地下遗址、墓葬等遗存的分布、规模、布局、结构、保存现状等信息,积极探究其相互关系,通过综合研究来揭示盛京城各个时期的城市面貌和历史变迁。

      盛京城考古是沈阳城市考古的组成部分,是以清代盛京城相关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清代城市考古。

      盛京城考古的研究对象:以整个清代盛京城为对象,包括地下遗址和地上建筑两大块。具体有内外城垣及其附属的角楼、门楼、城门及瓮城、护城河等建筑;城内宫殿、王府、衙署等重要建筑;城内街路、排水设施等;城外的皇陵及其陪葬墓、礼制和宗教建筑、平民墓葬等。

      盛京城考古的时空范围:盛京城考古研究时间跨度并不限于清代,还应有所上延。上延时段是后金占领沈阳之后至后金改国号为清之前。因此盛京城考古的时间范围是上起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下至清宣统三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盛京城考古的空间范围:基本限于今沈阳市9个市辖区内,即:以盛京城,两陵(清福陵和昭陵)及其附属建筑和随葬墓所在的今沈河、大东、皇姑区为中心,外延至有相关清代墓葬分布的大东、铁西、浑南、于洪、苏家屯、沈北新区。

      盛京城考古的价值

      城市考古是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项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先后发掘了清代盛京城西北角楼、钟楼、鼓楼、德盛门瓮城、汗王宫、豫亲王府遗址和清昭陵、福陵附属建筑遗址和陪葬墓等遗迹,为学界研究清代盛京的历史提供新的考古学资料。盛京城考古研究通过提取和解读出土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透物见人,可逐渐复原盛京城的社会面貌,进而探究其历史变迁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同时,盛京城的规划和布局凝聚着古人高度的智慧,是民族融合的结晶,其格局沿用至今。城市考古研究能为今天的城市提供一面重要的“镜子”,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和视野,来总结城市演变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为“明天”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同时,在城市考古中所发现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既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或教材,又可进一步加以开发、利用,为推动和拓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盛京城考古模式

      立足考古:盛京城考古工作中既要掌握有关文献史料,又不能受其左右而先入为主或生搬硬套,而是要严格按照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发掘和研究工作。

      重视文献:历史时期的考古学离不开文献的支持。记载盛京城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仅清朝官修的文献就有《满文老档》《清实录》《盛京通志》(4种版本)等。同时也要关注明朝的文献和朝鲜的文献。《明实录》《皇明经世文编》《辽东志》《全辽志》等文献对女真接受册封、朝贡、寇边等事迹多有记载。盛京城营建和为都之时,正值明清鼎革之际,《三朝辽事实录》《筹辽硕画》《按辽疏稿》等文献对女真和明朝争夺辽东也有详尽的记载;李氏朝鲜几乎和明清两朝相始终。《朝鲜王朝实录》中有关女真记载很多。朝鲜称藩于清后,盛京城先后是朝鲜陪臣朝觐的目的地和必经之地,记载朝鲜陪臣旅途见闻和事迹的《燕行录全集》也有很多关于清盛京城的记载。

      依法工作:1996年,文物和规划行政部门联合划定了沈阳市内21片重点文物保护区。保护区内和规划区外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建设项目,都要开展考古工作。2005年颁布的《沈阳市地上地下文物保护条例》、2009年颁布的《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使城市考古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德盛门瓮城、鼓楼、钟楼、汗王宫、豫亲王府、八王寺清墓群等盛京城内外重要遗迹的顺利发掘,就是在城市基本建设中依法开展考古工作的成果。

      盛京城考古方法论

      1. 田野工作要见缝插针,连点成线

      沈阳是古今重叠型城市,其城市的发展从战国的候城到清代盛京城均重叠于今沈阳市老城区内。地表多已被鳞次栉比的建筑和纵横交错的街路覆盖。因此,盛京城考古将采用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拼七巧板”式的工作方法。上世纪中叶,对唐长安城的探测可为借鉴。

      另外,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中,可采用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方式开展田野工作。

      2. 加强田野考古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以往的盛京城考古田野工作大多是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工程中做的抢救性调查和发掘,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今后盛京城考古的田野工作要强化计划性。一方面要加强主动考古调查工作,最大限度地了解地下遗存的分布和文化面貌,减少田野工作中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要积极与规划和建设行政部门、建设单位沟通,提前了解施工的地点和范围,争取能早做工作,为发掘工作抢出更多的工作时间。

      盛京城考古的田野工作还要强化系统性。首先,运用考古地层学理论,通过勘探等手段掌握盛京城内外不同区域的地层堆积情况,了解地层堆积的年代,以方便判断遗存相对年代的早晚。其次,加强考古测量和绘图工作,运用全站仪等先进设备对遗迹和遗物进行精确测量和记录,并绘制准确的分布图,以方便判断同时期不同遗存的横向联系。再次,加强田野资料的整理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要求,对文字、照片、视频、图纸等田野考古资料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业务档案,以方便调用。最后,建立盛京城考古资料数据库系统,实现田野考古资料的数字化管理,以前的资料尽快补录,当前的资料及时入库,以后的资料随时增补。

      3. 积极运用科技考古

      盛京城考古将运用遥感、航拍等科技手段,寻找城垣、护城河和城内一些重要的建筑遗址。并将发现的遗迹点标注在大比例的城市地图上,积少成多,“考察分析现代城市中所遗留的古代城市痕迹,并据以复原被埋在地下的古代城市的平面规划和布局。”

      4. 注重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

      文物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以往重发掘,轻保护的做法必须予以纠正。盛京城考古要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在田野考古发掘的同时现场文物保护工作要跟进,对一些重要的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在室内整理和研究阶段,室内文物修复保护工作要同步开展。

      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还要重视文物的合理利用,实现其社会价值。对原址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积极探索对外展示方案。对可移动文物可借助公共考古等平台进行展出。

      近年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文物保护展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盛京城德盛门瓮城、鼓楼、汗王宫、豫亲王府遗址的原址保护展示,举办基建考古专题文物展览,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在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举办文物考古图片展览。这些成为了解城市历史文化、展示考古工作、宣传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5. 积极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

      作为专门的考古研究机构,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在城市考古方面具有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但通过这几年的工作,不足之处不容忽视。问题集中表现在:考古资料的整理缺乏系统性,考古研究深度和高度不够,文献史料储备和涉猎量不足。

      为扬长补短,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胆创新,开国内清代考古和清代历史研究合作之先河,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2014年11月,双方合作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正式立项。“盛京城考古:在景观中发现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作为项目的3个子课题之一主要由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往的盛京城考古工作,只是揭开了盛京城历史面貌之一角,以后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一如既往地秉承“治学存乎心,补拙莫如勤”所训,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为学术平台和发展契机,继续发挥在田野考古方面的优势,坚持地下遗址和地上建筑相结合、考古成果和文献史料相结合的总指导思想,扎实地开展盛京城考古工作,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沈阳考古人的使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