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形态分析及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口店用火以及土壤微形态

      土壤微形态分析是将土壤或者类似的堆积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通过微形态分析,能够翔实地了解研究对象中矿物颗粒、岩石碎屑、有机碎屑、无机残留物及人工制品的组成、大小、形状、含量等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组分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方式。

      土壤微形态分析的样品保持了在野外看到的原始结构,因此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揭示埋藏时的过程和特征以及所经历的后生变化。同时,在显微镜下还能够观察到大量肉眼难以看到的细节,查明每种组分的成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特点使之与其他所有将样品打碎进行分析的方法区别开来。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要求在采样时注意保持其原始状态,同时标明样品的垂直和水平方向。在实验室制样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烘干、灌胶、切割、磨光、装片、二次切割、修剪、封片等一系列步骤。在分析时,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野外记录入手,再使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薄片进行观察。在考古学研究中,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各种组分的微观特征进行观察及鉴定;第二,微地层学的分析,即不同组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第三,后生变化的分析,即确定埋藏之后的各种变化及所产生的影响。

      土壤微形态分析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以了解大量有关人类活动的信息。例如,确定是否有火的使用以及燃料的类型,重建房屋的地面处理方法、建筑物内的活动类型,了解遗址周围诸如森林砍伐、放火烧荒、放牧、农耕、灌溉、施肥等土地利用的方式等。Weiner等人在对周口店用火遗迹的讨论中,通过对第10层的土壤微形态分析,认为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就地生火的存在。其二,可以研究埋藏之后的各种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气候的干湿冷暖变化、河流的侵蚀和下切等自然环境的演化,动植物的生物作用以及延续至今的各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在已经埋藏的地层中形成新的印迹。剔除这些影响,对于解释测年、浮选、环境等样品的分析结果是不可或缺的。在吴小红教授对仙人洞早期陶片的研究中,土壤微形态分析的方法被用于评估陶片和测年样品在地层中被扰动的程度,以使测年结果更令人信服。

      当然,土壤微形态分析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不同采样位置、甚至切片部位的观察结果可能有截然的差别。而且,这种分析方法是从二维的视角来研究三维的对象,观察的偏差几乎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宏观与微观研究尺度的结合,注意形态分析与物理、化学、生物分析的结合,使土壤微形态分析的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得到恰如其分的应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