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考古志愿者的现状和探索

      “志愿者”理念从西方兴起,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对志愿者的定义是:“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随着全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兴起和公众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热潮的到来,考古在面向公众的社会化过程中也开始关注“志愿者”这种活动形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目前国内考古志愿者,是由文物考古专业机构组织公众报名招募的,每一个文物考古专业机构都会根据地方特色和遗址的性质设计内容丰富的主题形式,以参观遗址、文物库房、考古发掘现场和临时性的考古工作体验等为主。以参观考古发掘现场为例,会在现场安放宣传展板、悬挂文物保护标语、设计参观展线、请专业考古人员进行现场讲解等等;以考古工作体验为例,有石器打制实验、单体文物测绘、清理式考古发掘等等。

 

      这些通过报名招募的志愿者,虽然经过了筛选甚至考评测试,进行一些简单的考古知识培训,在志愿者的素质上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实际上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因为他们并没有提供技能性和长期性的服务,反而是作为“被服务者”参与活动的。参观和临时性体验也只停留在满足好奇的层次,享受了解考古和亲近考古的机会,并没有参与具体的考古工作,对考古工作仅仅是浅尝辄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10年招募了首批15位考古志愿者,服务期限为2年,以期在未来的考古工作中提供以他们专业为基础的服务工作(包括绘图、医疗辅助、文图设计、公众宣讲、网站编辑等等),但2010——2012年这支志愿者队伍仅如同爱好者一样,除了被通知参加一些公众考古活动之外,并没有投入实际工作。直到2013年其中两位志愿者参加了为期半月的“临汾盆地考古调查”,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志愿者服务工作。2014年又招募了13名考古志愿者进行为期半月的田野发掘,开始了专业外人士进行田野发掘工作的尝试。

 

      参考国外的考古志愿者工作模式,在英国和美国提出的“社区考古”(Community Archaeology)概念中,强调当地居民参与考古过程,当地的遗址发掘和管理机构会定期招募志愿者参与考古工作,组织培训,从事考古调查、考古发掘、遗址安全巡查、历史建筑维修、口述历史收集、文物分析与保护、普法宣传等工作。

 

      但必须承认的是,国内与国外的国情不同。国内的田野考古发掘以抢救性被动发掘为主,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考古发掘的不可逆性,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处理,而对于考古工作性质、专业理论和方法都不熟悉的志愿者来说会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困扰;更为严峻的是,由于经济建设处于主导地位,加上文物市场的火爆与盗墓的利益驱动,文物破坏事件层出不穷,国内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较为薄弱,导致国内的考古专业机构没有勇气开展长期的志愿者工作,而国内公众考古实践才刚刚起步,还没有探索出一条成熟有效的考古志愿者服务方式。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和公众考古的资金渠道,以资助开展志愿者培养及相关工作,目前的状况基本是考古专业机构在业务工作之余利用有限的经费自发的组织和管理。因此,仅仅依靠考古专业机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主导、志愿者组织的统筹,以及全社会的配合,在立法、制度的保障前提下开展工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