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留住库区文化遗产 传承三峡历史文脉

      一江碧水,两岸橘香——忠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古称“忠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厚,石宝寨、白公祠、汉阙、巴蔓子将军等人文景点和历史人物闻名遐迩。

      日前,市领导到忠县调研时强调,要尊重历史、尊重人文,既重“物”也重“文”,切实保护好库区珍贵文化遗产,把文物保护与生态恢复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留住三峡历史文脉。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忠县县委书记刘贵忠表示,近年来,忠县一直把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不断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深入挖掘,以把忠县真正建设成为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生态文明县。

      石宝寨: “长江明珠”熠熠生辉

      落日的余晖斜照着峡江,古老的“长江明珠”石宝寨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1月12日下午,一艘巨大的白色游轮缓缓停靠在石宝寨码头,一群游客从游轮里走下来,穿过街道,走过吊桥,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石宝寨。

      “真的太美了!”“我去过不少地方,从没见过这样有特点的建筑。”游客们纷纷发出赞叹之声。

      有“长江明珠”之称的石宝寨是我国现存体积最大、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康熙、乾隆年间修建完善。

      三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水位抬升,石宝寨周围形成了一个120多亩的水面湖泊。为了抢救这一极具价值的文物,文物专家们提出了“就地保护,护坡仰墙”的方案,即沿玉印山周围修筑一圈护坡,保护山体。同时在护坡上修建1米高的仰墙,把整个山寨圈围起来,最终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江中盆景”这一美景。

      近日,市领导到忠县调研时专程来到石宝寨护坡围堰工程现场,仔细了解了石宝寨山体保护、危岩治理、文物保护等情况,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库区珍贵文化遗产,最大限度留住三峡历史文脉。

      据忠县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忠县不断加强对石宝寨的开发保护工作,争取和投入资金上亿元,先后启动了围堤建设、山体危岩治理、连接桥、寨楼落架大修、环境治理等方面的保护工程。同时,忠县还加大了景区的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力度,完成了景区大门建设、石宝寨围堰抽排水系统增改工程等。

      目前,石宝寨景区提档升级工作已提前完成,景区旅游开发工作日臻完善,古老的“长江明珠”正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争创国家5A级景区。

      白公祠: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区

      去过三峡博物馆的人都知道,在三峡博物馆正门处,耸立着国宝之一的汉代“乌杨阙”。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

      乌杨汉阙发现于忠县乌杨镇,2001年出土,是我国目前幸存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再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汉阙。在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中,乌杨汉阙位居榜首。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除了“乌杨阙”,忠县还出土了“丁房阙”、“无铭阙”等国之重宝。如今,它们都静静地矗立在忠县白公祠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着岁月的沧桑。

      据介绍,白公祠是为纪念曾任忠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祠堂,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是与洛阳香山唐少传白公墓祠齐名的两座白居易祠堂之一。

      近年来,忠县依托白公祠开始打造集游览观赏和文化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白公祠生态文化旅游区。目前,景区内既有现状保持较好的“白公祠”、“白园”、“醉吟阁”、“西山望江亭”、“知秋亭”,还有因三峡水库的兴建,库区文物搬迁保护复建的明、清古建筑,如关帝庙、老官庙、太保祠等。这3座古建筑均是忠县县城内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庙建筑。

      此外,白公祠景区内还有近年出土的国家级历史保护文物“汉阙”——“丁房阙”和“无名阙”、 “冯氏华表”以及一大批精美石刻等。

      忠县文物部门表示,忠县将以白公祠文化生态保护区及其相关环境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为核心,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管理,并配合忠县全境的整体文化保护与利用,把白公祠打造成忠县的“文化客厅、城市阳台”。

      忠州博物馆:传承发扬“忠文化”品牌

      忠县是三峡库区文物第一大县,现保存有国家一、二、三级文物20多万件;同时,“忠文化”在忠县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2000多年来,“忠文化”在忠县薪火相传,不断得以丰富发展,先后出现了在忠州干净做人、扎实做事、为国为民的白居易、陆贽、李吉甫、刘晏“忠州四贤”和历史上唯一被写入正史的“忠肝义胆”巾帼英雄秦良玉等“忠文化”代表人物。

      近年来,忠县深入挖掘以“忠诚、忠勇、忠信、忠义、忠孝、忠厚”为主要内容的“忠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忠文化”成为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为保护忠县出土的历史文物,传承发扬“忠文化”,2013年10月,总投资9000万元、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忠州博物馆在忠县西山小区开工建设。

      该馆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536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00平方米,建成后将拥有展厅4200平方米、藏品库1800平方米。目前,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2016年将开门迎客。

      忠县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博物馆将充分展示忠州人文精神以及忠县的历史文化、忠义文化、非遗文化、民风民俗等,力争把“忠文化”打造成文化品牌。

      三峡橘海:演绎库区生态人文美景

      阳春4月,一棵树既有黄橙橙的柑橘,又有香气扑鼻的橘花,这种花果同树的奇观在哪里可以看到?答案是忠县的“三峡橘海”。

      近年来,忠县依托自身丰富的柑橘资源,重点打造了“三峡橘海”景区。每年4月,漫山遍野的晚熟柑橘林,沉甸甸的柑橘掩映在茂密的枝叶中,含苞待放的花蕾似繁星点点,成就了“花果同树”一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赏玩。

      三峡橘海”景区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景区是现代作家马识途的故里,有全国劳模李淑娥的感人事迹,还有打工数年还清农民工93万元工资的诚信打工者周泽武,丰富了“三峡橘海”景区旅游内涵。

      按照规划,“三峡橘海”景区将打造成为集生态橘园观光、忠义文化体验、橘岛风情度假、滨江游艇休闲、橘园生活体验等功能为一体,兼具生态和人文双重内涵的综合性旅游区。

      据悉,为进一步提高柑橘产业附加值,打造高效农业,“三峡橘海”将与石宝寨共同开发整体打造,力争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柑橘产业、旅游产业同步发展。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