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以后的未央宫
2014-09-04 09:51:07 作者:尚民杰 来源:考古与文物 已浏览次
未央宫建于西汉初年, 汉高祖刘邦晚年已由长乐宫移居未央宫听政, 其后的西汉诸帝均听政于此, 因而, 未央宫可谓西汉王朝最重要的宫殿建筑。西汉以后, 汉长安城仍被王莽新朝、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王朝作为首都继续使用, 在此期间, 未央宫经历了多次兴衰, 几经劫难, 它的经历与中国历史风云的变幻、王朝更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未央宫建于西汉初年, 汉高祖刘邦晚年已由长乐宫移居未央宫听政, 其后的西汉诸帝均听政于此, 因而, 未央宫可谓西汉王朝最重要的宫殿建筑。西汉以后, 汉长安城仍被王莽新朝、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王朝作为首都继续使用, 在此期间, 未央宫经历了多次兴衰, 几经劫难, 它的经历与中国历史风云的变幻、王朝更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了解西汉以后未央宫的兴衰过程, 对于认识这一段历史不无裨益。
一、东汉时期对未央宫的重修
未央宫第一次惨遭破坏是在王莽末年, 据《汉书•王莽传》所记, 更始元年( 公元23 年)汉军攻入长安后曾火烧未央宫, “未央宫烧攻莽三日”,王莽“避火宣室前殿, 火辄随之”。关于这次未央宫遭受的破坏, 《后汉书•刘玄传》云:“初, 王莽败, 唯未央宫被焚而已, 其余宫馆一无所毁, 宫女数千, 备列后庭。自钟鼓帷帐、舆辇器服、太仓武库、官府市里不改于旧。更始既至,居长乐宫, 升前殿, 郎吏以次列庭中”。也就是说,更始帝入长安时, 除未央宫遭受了严重破坏外, 其他宫室保存尚好, 据同书记载, 更始三年( 25年) , “更始徙居长信宫”。当赤眉军入长安时,“更始遂禄肉袒诣长乐宫上玺绶于盆子”。赤眉军入长安后, 使长安城内的宫殿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破坏。《王莽传》云: “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 害更始。民饥饿相食, 死者数十万, 长安为墟, 城中无行人。宗庙园陵皆发掘, 唯霸陵、杜陵完”。综合文献记载可知, 经赤眉军之后, 汉长安城总体上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东汉立国, 虽以洛阳为都, 然两汉同宗, 血脉相承, 长安仍是东汉时期除洛阳外最重要的都市。据文献记载, 东汉一代的皇帝曾先后十一次西上长安祭祖寻宗。史书中对东汉诸帝在长安的活动情况虽记述简略, 但也多少透露出一些与长安宫室建筑有关的情况。
东汉诸帝中巡幸长安次数最多的是光武帝刘秀, 在他当政期间, 曾五次到长安, 其目的主要是祭祖、谒陵。《后汉书•光武纪》云: 建武十九年( 43 年) “修西京宫室”,《后汉书•杜笃传》云,光武帝于建武十八年( 42 年) “行至长安, 经营宫室”,“明年有诏, 复函谷关, 作大驾宫、六王邸、高车厩于长安。修理东都城门, 桥泾渭, 往往缮离观, 东临霸, 西望昆明, 北登长平, 规龙首,扶未央, 觅长平, 仪建章”。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 光武帝时曾对长安的一些宫殿进行了维修, 其目的大约正是为了满足临时行幸的需要。在这些修葺工程中, 对未央宫的维修当是一项重要工程,此点从光武以后的几位皇帝行幸长安的情况中可以得到证明。
《后汉书•顺帝纪》云: “永和二年( 137 年)冬十月甲申, 行幸长安, 所过鳏寡孤独贫不能自存者, 赐粟人五斛。庚子, 幸未央宫, 会三辅郡守都尉及官属, 劳赐作乐。”《桓帝纪》云: 延熹二年( 159 年) “冬十月壬申, 行幸长安。乙酉, 幸未央宫”。在光武帝之后, 明帝、章帝、和帝也都曾行幸长安, 虽然文献记载中均未提及长安宫室情况, 依理而论, 东汉诸帝来长安时应当有临时的住处, 何况长安是除洛阳外最重要的城市, 当时对未央宫进行一些修葺工作, 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东汉末年, 汉献帝受董卓的胁迫, 曾迁都长安, 对于献帝在长安的情况, 文献记载略有不同,《后汉书•董卓传》云: “初, 长安遭赤眉之乱, 宫室营寺焚灭无余, 是时唯有高庙、京兆府舍, 遂便时幸焉, 后移未央宫”。但《后汉书•献帝纪》云: “初平元年( 190 年) , 三月乙巳, 车驾入长安,幸未央宫”,并未提及京兆府舍之事, 这至少可以说明献帝在京兆府舍停留的时间并不长, 后世的文献根据《董卓传》的记述误将京兆府舍作为献帝之宫, 如《长安志•卷五》云: “后汉献帝宫在长安故城中, 本京兆府舍也”。其实, 真正的献帝宫还是未央宫, 《献帝纪》云: 兴平元年( 194年) 夏六月“乙巳晦, 日有食之, 帝避正殿, 寝兵, 不听事”, “帝避正殿请雨”等, 这里说的 “正殿”,应当是指未央宫的正殿。《董卓传》亦云:初平“三年( 192 年) 四月, 帝疾新愈, 大会未央殿”。这些记载说明, 献帝在长安之宫正是未央宫。综合以上论述, 我们可以对东汉时期未央宫的情况作出两点推测, 第一: 在献帝之前, 为满足皇帝巡幸的需要, 对长安城内的一些宫室建筑已经作过修复, 即“修西京室”。《杜笃传》中所说的“作大驾宫、六王邸、高车厩于长安”,“经营宫室”等, 其中当有与未央宫相关者。《玉海•大驾宫》云: “胡广《汉制度》曰: 天子出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言即天子行幸也”。“大驾宫”当是一种象征的说法, 指的是天子于行幸之处所居之宫, 也就是说当时在长安修建了这种性质的宫殿, 而这一宫殿理应在未央宫中。在修建“大驾宫”的同时, 在长安还修建了级别较低的“六王邸”,很显然, 这些建筑本身都比京兆府舍的级别高的多, 东汉皇帝行幸长安时, 所居之处应当正是“大驾宫”。第二, 献帝初到长安时暂居京兆府舍, 只不过是偶然情况所致, 当时可能对未央宫进行了一些修整, 在他移居未央宫后, 肯定又进行了更多的修建工程, 也就是说, 在东汉末年, 未央宫保持着一定的规模。
二、魏晋时期的未央宫
献帝居长安时因董卓被诛引发了在长安城内的激烈战争, 《晋书•食货志》云: “及卓诛死, 李榷、郭汜自相攻伐, 于长安城中以为战地”,“放火烧宫殿、官府, 居人悉尽”。《董卓传》云: “自榷、汜相攻, 天子东归后, 长安城空四十余日, 强者四散, 嬴者相食, 二三年间, 关中无复人迹”此次长安所遭受破坏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三国时期, 长安为曹魏政权所控制, 成为地方性的都会, 文献中没有关于原有宫殿的记载。西晋惠帝因受张方的胁迫, 曾于304 年的8 月至306 年4 月在长安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 据《晋书•惠帝纪》所载, 当时他“以征西府为宫”,这个征西府当是征西或平西将军府。《晋书•河间王禺页传》云: 元康九年( 299 年) “代梁王彤为平西将军, 镇关中”。《宗室传》载, 南阳王模: “永嘉( 307—313 年) 初转征西大将军, 开府都督秦、雍、梁、益诸军事, 代河间王禺页镇关中”。这个征西将军府虽在长安城中, 但我们对其具体位置不能肯定, 依长安城的具体情况而论, 它当在未央宫中。
西晋惠帝以后, 又有愍帝以长安为都, 由于连年战乱, 长安城中已一片狼籍。《晋书•孝愍帝纪》云: “属永嘉之乱, 天下崩离, 长安城中户不盈百, 墙宇颓毁, 高棘成林, 朝廷无车马章服, 唯桑版署号而已, 众唯一旅, 公私有车四乘, 器械多缺, 运馈不继”。愍帝在长安可谓狼狈不堪之极,其宫室情况可想而知。《晋书•前赵•刘聪载记》云: “( 赵) 染入长安外城, 帝奔射雁楼, 染烧龙尾及诸军营, 杀掠千余人, 且退屯逍遥园”。这里所说的外城, 当指长安的郭城, 《晋书•索林传》中还提到“长安小城”,而这个小城就是宫城, 此点下面将要述及。也就是说, 愍帝虽然艰难, 但仍有自己的宫殿和宫城。《长安志•卷五》云:“晋太极殿。《周地图记》曰: 太极殿, 晋愍帝之宫, 在长安南门, 后秦姚兴重建”。如果此说可信,那么, 愍帝之宫当是未央宫, 因为长安城南部虽有长乐、未央两宫, 但长乐偏北, 只有未央宫直抵南郭墙。
太极殿之名源于曹魏, 《玉海•卷一五六》云:“魏洛阳有太极殿, 自晋以降, 正殿皆名之”。故而, 我们认为, 未央宫在西晋时仍被作为宫殿区使用。
三、前赵时期的未央宫
《晋书•前赵•刘曜载记》云: 光初二年( 319年) 夏四月, “徙都长安, 起光世殿于前, 紫光殿于后”,“缮宗庙、社稷、南北郊”,“曜立大学于长乐宫东, 小学于未央宫西”,“曜命起酆明观, 立西宫, 建凌霄台于氵高池。又将于霸陵西南营寿陵”。这些记载说明, 前赵初年对长安宫室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 对其中一些建筑的情况, 可以从大臣们的谏言中窥见一斑。这里值得重视的是“西宫”。长安城的南部原有长乐、未央两宫, 长乐在东、未央在西, 早在西汉时未央已有“西宫”之称, 如汉武帝时李广曾为未央卫尉, 人称“西宫卫尉”,刘曜当时“欲拟阿房而建西宫”,可见西宫之重要, 但由于乔豫、和苞的谏阻, 这个西宫可能并未建成。《刘曜载记》还云: “时有凤凰将五子翔于故未央殿, 五日悲鸣不食, 皆死”。这条记载说明, 未央宫前殿已不存在, 另一方面也说明, 当时“欲拟阿房而建西宫”的西宫正是未央前殿, 因为未央宫前殿和“阿房”一样, 都有高大的夯土台基, 这一特征是其他宫殿所不具备的。
前赵时期, 宫殿区肯定是在长安城的南部, 但是在原长乐宫还是在未央宫? 似乎难以肯定。前赵灭亡之后, 后赵曾短时间的占据了长安城, 据《晋书•后赵•石季龙载记》晋穆帝永和元年( 345年) “以石苞代镇长安, 发雍、洛、秦、并州十六万人城长安未央宫”的记载推测, 后赵并不以长安为都, 却征调民夫大修未央宫, 一方面说明未央宫之重要,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由此反推, 未央宫在前赵时仍被作为宫殿区使用, 否则, 为什么要大规模的修未央宫城呢?
四、前、后秦时期的未央宫
如果我们对西晋、前秦时期未央宫的基本情况还难以作出准确判断, 那么, 经石苞修筑未央宫城之后, 情势就大不相同。其后的公元350 年,氐族首领苻健率军入长安, 第二年正月自称天王,国号大秦, 改元皇始。352 年正月, 苻健即皇帝位,史称前秦。《晋书•前秦•苻健载记》云: “永和八年( 352 年) 健僭皇帝位于太极前殿”,《苻生载记》也云: “飨群臣于太极前殿”,这个“太极前殿”当在未央宫中。当时, 苻健所居之宫也称“西宫”,《资治通鉴》云: 前秦皇始五年( 355年) 六月, 苻健寝疾, “时生侍疾西宫”,注云:“秦主所居为西宫”。《苻健载记》云: “苻健寝疾,菁勒兵入东宫, 将杀苻生自立。时生侍健疾, 菁以健为死, 回攻东掖门, 健闻变, 升端门陈兵, 众皆舍杖逃散, 执菁杀之”。《苻坚载记》云: “建元十一年( 375 年) 置听诉观于未央之南”,对这些记载进行综合分析, 对比, 我们便能确认“西宫”即是原未央宫, 也就是说, 前秦仍以未央宫作为皇宫。
由文献记载可知, 前秦宫中的重要建筑有“东堂”、“西堂”、“露堂”等, 《苻坚载记》云:“坚僭位五年, 凤凰集于东阙, 大赦其境内, 百僚进位一级, 初坚之将为赦也, 与王猛、苻融密义于露堂”,这里所说的“东阙”,可能就是当年未央宫的东阙, 与《苻健载记》中“升端门陈兵”相应, “端门”指宫殿的正门, 当时的端门位于东面,也就是原未央宫的东门, 而“东阙”即是原未央宫之东门阙。
前秦时的“太极前殿”有时也被省称为“前殿”,而“露堂”之名当与王莽时曾改未央前殿为“路堂”有关。
晋太元十一年( 386 年) 四月, 姚苌称帝于长安, 改元建初, 国号大秦, 史称后秦。在有关后秦时期长安情况的文献记载中, 所提及的宫室名称有: 东堂、咨议堂、太极前殿、前殿、朝堂、西宫等。据《南史•宋武帝纪》所载, 晋义熙十三年( 417 年) , 晋将王镇恶攻克长安, 后秦亡, 南朝宋武帝刘裕曾“谒汉长陵, 大会文武于未央殿”。《北史•北魏孝文帝纪》太和二十一年( 497年) 四月, “辛未, 幸长安”,“戊寅, 幸未央殿、阿房宫, 遂幸昆明池。”这些记载都能说明, 未央宫在后秦时仍被作为皇宫使用, 其中主要的宫殿即是未央殿。
据《晋书•后秦姚兴载记》, 姚兴与苻坚相似,也有一场因病被攻的闹剧。在这一事件中提到西宫、武库、端门、咨议堂、前殿、东宫等名, 与前秦时的情况相同。因此, 我们可以对前后秦时期长安宫室情况作出这样的推测: 当时未央宫仍是宫殿区, 东宫的位置当在其东, 或许在原长乐宫中的某地, 在未央宫中, 有前殿、东堂、西堂、咨议堂等宫殿建筑。
五、西魏、北周时期的未央宫
公元535 年, 宇文泰立河涧王元宝矩为帝, 都长安, 史称西魏。至557 年, 北周建立, 西魏在长安22 年。《北史•北魏孝武帝纪》云: 永熙三年( 534 年) , “宇文泰迎帝于东阳, 帝劳之, 将士皆呼万岁, 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 大赦”。《北史•西魏文帝纪》云: “大统元年( 535 年) 春
正月戊申, 皇帝即位于城西, 大赦改元”。这里提到的“雍州公廨”位于长安何处? 此事还须结合长安当时情况考之。据文献记载, 后秦灭亡于义熙十三年( 417 年) , 次年十一月, 赫连勃勃进入长安, 十二月即位于霸上, 改元昌武。其后, 赫连勃勃返回统万城, 以长安为南台, 留其子赫连贵镇守, 至始光三年( 426 年) , 北魏将奚斤攻入长安, 也就是说, 在417—535 年之间, 长安并不是首都, 因此也不会出现宫殿的名称。“雍州公廨”已经是北魏在关中地区最高行政机构的治所,也理当是当时长安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所以, 我们认为, 这个“雍州公廨”就在未央宫中, 西魏之皇宫也是未央宫。
西魏宫殿情况文献中记载很少, 《北史•西魏文帝纪》云: “文帝于大统十七年( 551 年) “崩于干安殿”,在其当政期间, 曾于大统五年( 539年) “于阳武门外悬鼓置纸笔以求得失”。由此可知, 西魏皇宫中有干安殿, 而阳武门也当是宫门之名。
北周明帝元年( 557 年) , 于文泰之子宇文觉废魏帝自立, 称天王, 都长安, 史称北周, 至开皇元年( 581 年) 隋朝建立, 北周以长安为都24年。在文献记载中提到北周在长安的宫室有: 延寿殿、正武殿、紫极殿、麟趾殿、大武殿、露寝、大德殿、崇信殿、会议殿、含仁殿、云和殿、思齐殿、文安殿、弘圣宫等。其中, 含仁殿和弘圣宫为皇太后所居。北周对长安宫室虽有新创, 但仍是以西魏为基础进行扩建, 所以, 未央宫仍是北周的皇宫。
六、隋唐时期的未央宫
隋继北周之后, 仍以汉长安为都, 与此同时又营建新都大兴城。隋以汉长安为都仅有两年时间, 据《隋书•高祖纪》所载, 隋初有临光殿、朝堂、观德殿等名。唐因隋都, 改名长安, 所以, 人们习惯将其称之为隋唐长安城。隋唐长安位于汉长安之东南, 自隋朝迁都起, 汉长安城就被包括在皇家禁苑内, 成为供皇室专用的风景游览区, 在有关唐代的文献记载中还多次提到未央宫。
《旧唐书•高祖纪》云: “贞观八年( 634 年) ,“是岁, 阅武于城西, 高祖亲自临视, 劳将士而还,置酒于未央宫, 三品以上咸侍。高祖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 又遣南越酋长冯智载言永诗, 既而笑曰:‘胡越一家, 自古未之有也’”。高祖此次设宴未央宫, 规模一定不小,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未央宫的保存情况。
《玉海•卷一五七》云: “太宗尝幸未央宫, 草中见一人带刀, 遽引还, 顾谓太子纵遣之”。“中宗景龙二年( 708 年) 十二月甲寅, 幸汉故未央宫旧基, 引从臣赐宴”。这些记载说明未央宫在当时还是唐朝皇帝的经常临幸之地。《旧唐书•敬宗纪》云: 宝历二年( 826 年) 五月“辛巳, 神策军苑内古长安城中修汉未央宫, 掘获白玉床一张, 长六尺”。这条记载说明, 在敬宗时曾修葺过未央宫中的一些建筑。另外, 在武宗时也曾修葺过未央宫, 关于这次修未央宫的情况, 《全唐文》载有裴素的《重修汉未央宫记》, 唐武宗会昌元年( 841年) , 重修未央宫“凡殿宇构成, 总三百四十九间”,可以看出, 此次工程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武宗对未央宫的维修, 大约也是历史上对未央宫的最后一次修葺。晚唐时期战乱频繁, 政局不稳, 未央宫最终也伴随着唐朝的命运, 成为历史的陈迹。
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未央宫, 则不难看出, 未央宫的命运与长安建都的历史过程息息相关, 自西汉定都长安后, 又继之王莽、东汉献帝、西晋惠帝和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 先后涉及大小十个王朝, 建都历史三百六十余年, 在此期间未央宫虽几经兴衰,但仍被作为皇宫使用, 一直是汉长安城中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有唐一代, 未央宫虽然已不是皇宫, 但作为皇家禁苑中的重要建筑, 仍有皇帝多次临幸, 并得到数次修葺, 使之又延续了近三百年。从西汉初年未央宫建成, 至唐朝末年彻底毁坏, 未央宫存在了大约一千一百年, 在这样一个漫长岁月中, 未央宫被作为皇宫使用的时间近三百六十年, 被作为皇家禁苑使用的时间约三百四十年。东汉与西汉同宗同姓, 东汉诸帝又多次到长安寻宗祭祖, 文献记载中又有“修西京宫室”之说, 因此, 在东汉的近二百年中, 未央宫本身也应为皇家专用, 具有行宫的性质, 非一般官府、居民所能涉足。
综合以上论述, 我们可以把未央宫长达一千一百年的历史大致归结为这样几种用途:
1. 作为皇宫使用的时间约360 余年;
2. 作为离宫使用的时间约160 年;
3. 作为皇家禁苑的时间约340 年;
4. 作为州府一级官府治所的时间约150 年。
仅从这个并不十分准确的时间表中, 我们已经能够看出未央宫在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本文所涉及的只不过是从宏观上如何看待未央宫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并非深入探讨具体问题, 事实上要解决其中许多具体问题, 还须作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对这样一个简单问题的探讨, 由于水平所限, 可能也存在不少错误, 敬请方家指正。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