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明代青花瓷器中的苏麻离青

明代王世懋的《窥天外乘》记载“永乐、宣德间……以苏麻离青为饰。”而成书于万历19年(1591年)的《遵生八笺》也提到:“宣窑之青,乃苏渤泥青。”

      明代王世懋的《窥天外乘》记载“永乐、宣德间……以苏麻离青为饰。”而成书于万历19年(1591年)的《遵生八笺》也提到:“宣窑之青,乃苏渤泥青。”这里的“苏麻离青”和“苏渤泥青”虽音译不同,但不难推断所指的为同一物——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一名称的由来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蓝玻璃。
      
      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作为一种产于国外的青料,苏麻离青在中国出现与明初郑和下西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郑和下西洋以后,由于海路交通的拓展(来源:中国文物网),促进了我国瓷器生产的发展。整合从东南亚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用在青花瓷的烧制上,其制品极为美观精致,发色明艳,呈色稳定,其晕散现象更是新颖别致,俨然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具有靛蓝、晕散、结晶斑等特征。
      
      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
      
      随着苏麻离青的引进,中国青花瓷烧造史出现了自元代末期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次发展高峰,尤其是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而被民间称之为“青花之王”。但成化以后,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很少再大批量引入,青花瓷中的青料逐渐被回青等代替。(文/知冬)
责任编辑:泽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