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爵的分期及形制演变

  杜金鹏先生曾在《商周铜爵研究》一文中,将铜爵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二里头文化三期至二里岗上层文化,中期主要指殷墟文化一、二期(包括二里岗文化与殷墟文化之间的“过渡期”),晚期主要指殷墟文化三期至西周中期,而每期又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铜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铜爵早期第一阶段,主要为二里头文化三期,据此时发掘出土的铜爵形制来看,形体较小,流尾较短,平底,无柱,短三足,腰腹部横切面为枣核状;早期第二阶段为二里头文化四期至二里岗下层文化期偏早阶段,在形制上表现为流尾十分窄长,三足加高,柱出现柱但很小,极少有柱帽,腰腹横切面为椭圆形,鋬上多有镂孔;(来源:中国文物网)早期第三阶段为二里岗上层文化偏晚阶段,出土铜爵普遍有钉状双矮柱位于流根处,束腰鼓腹。(前三阶段,器体均较轻薄);早期第四阶段为二里岗上层文化期,此时出土的铜爵器壁逐渐增厚,形制也趋于规整,大量的菌状柱和少量的伞状柱也已出现,此时也有单柱爵出现,细腰,腰腹分界明显,部分柱帽上出现涡纹。

  铜爵中期第一阶段为二里岗文化与殷墟文化之间的“过渡期”和殷墟文化一期偏早阶段,此时的铜爵器形秀气,流行涡纹菌状柱,圜底,但弧度较平缓,素鋬;到了中期第二阶段,也就是殷墟文化一期偏晚阶段和殷墟二期文化时期,出土的铜爵整体形制上表现为形体匀称,柱位于近流根处得口沿上,平底爵束颈浅腹,底微凸,圜底爵腹稍深,部分爵上出现扉棱和兽头装饰。

  铜爵晚期第一阶段,即殷墟文化三期,铜爵的形体多庄重沉稳,均双柱,流宽而短,深腹,兽头鋬流行,装饰繁缛;晚期第二阶段殷墟文化四期和西周初期,较之前一阶段,铜爵的整体风貌表现为形体凝重而舒展,双柱较高,深腹,底肥硕,弦纹爵多素鋬,饕餮纹爵多为兽头鋬;西周早期(康、昭时期)为铜爵发展的晚期第三阶段,此时的铜爵形体敦厚稳重,纹饰变化尤为明显,开始向简约方向退化,流宽,流行伞状双柱,出现记事铭文;到了晚期第四阶段,也就是西周中期(穆王~懿王),铜爵器体厚实,均为伞状双柱,立于近鋬的口沿上,流宽短腹不深。

  纵观青铜爵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其总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器形由轻薄到厚重;造型由稚拙到优雅;饕餮纹由简单到繁复,又由繁复到简单;铭文从无到有,字数从少而多;流尾由窄长变宽短;柱从无到有,从泥钉状到菌状,后又产生伞状;单柱晚于双柱产生,不久便消失;柱茎由低到高;柱的位置由流根逐渐向鋬靠近;爵体横切面由枣核形、椭圆形向扁圆形、圆形演变;爵底由平底到圜底;圜底弧度先由小变大,后又有大变小;鋬由大跨度向小跨度演变;足由三棱锥状变为三棱刀状等。(文/知冬)
责任编辑:泽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